电子书刊

我为什么那么想和别人搞好关系
日期:2010年06月23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我叫晓婧,今年20岁,上大二。我的人生一直是与泪水相伴的。
  从小父母都很疼我,但是他们经常吵架。常常大半夜的他们就会大声吵嚷起来。很多次,我被他们的争吵声吓醒,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偷偷地流泪,不敢哭出声来。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在爸爸面前撒过娇,每次在他面前都有点战战兢兢的,加倍小心,不敢多说话。但即使这样,爸爸还经常打我。有一次,我已经上小学了,因为一件小事惹得爸爸很生气,为了教育我,他让我脱掉衣服在外面罚站。在我念初中的时候,他们终于离异了。记得那一天,法院来人说让我去选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一个孩子当时心里只感到恐慌。本来说好是跟妈妈的。但是,妈妈再婚了。爸爸一直没有再婚,所以后来我就和爸爸在一起。回想起来,虽然父母都很在意我,但是,他们却留给我很多痛苦恐怖的记忆,让我心情经常地郁闷,经常地压抑……
  我不知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并非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症。从晓婧的哭诉中可见,她的问题不是抑郁症,而是心灵一直没有安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晓婧的心没有了安宁?她仅仅是为了家庭的往事吗?经过更深入的了解,晓婧说,她发自内心地理解父母是爱自己的。仔细想想让自己心情不好的更多是现在的人际关系。她说——
  学校生活也让没有带给我许多快乐。我非常看重朋友,费劲心思和同学搞好关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大家喜欢我。但是我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同样程度的回报,这让我觉得很失落。虽然都是小事,但是让自己心情很是不好。比如,刚入学时,我尽力为同学做事,想让宿舍像一个家庭一样。给大家打水,晾衣服。但是时间长了,感觉没有得到回报。一次下雨了,她不在宿舍,大家的衣服摘了进来,我的衣服却在外面没人管。这让我很难过。再如,为了密切同学关系,我经常给同学打饭。可是有一次,我头疼让一个同学帮我找药,同学却很冷淡,说药都没有了,也没多关心我哪里难受,要不要去医务室。我遇到过很多类似的事。这些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深深折磨着我。
  为什么晓婧这样在乎人际关系,总是希望密切人际关系呢?
  很明显,给晓婧带来痛苦的是她走进了人际误区,是她的人际依赖心理。在学校里,她对同学关系的特别在意,正是她的人际依赖心理的表现。
  晓婧为什么有如此明显的人际依赖心理呢?
  晓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她心灵缺乏安全感。晓婧所以诉说了那么多家庭的问题,是隐约之间她感觉到家庭的生活影响了她的心理。晓婧的感觉是有道理的。正是早期的家庭生活以及后来的父母离异的生活,让她一直非常严重地缺乏安全感,心灵四处飘荡,不知哪里是自己的心灵可以安住的家园。这样缺乏安全感的心灵,最需要寻求保护。而寻求心灵保护的渠道通常是密切人际关系。更何况,青少年时期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年龄阶段,他们心灵的安宁更需要通过人际关系来满足。这样,就导致了她的人际依赖心理。于是,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她的人际交往模式:过于追求密切的人际关系。而这样心态下的密切交往,往往潜意识里有较多的回报期待,期待来自他人的对自己心灵的安抚。可是,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过于密切的交往模式往往难于被人接受,往往难以得到回应。于是,自己就感到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心灵没有得到安抚。于是,心灵就更加缺乏安全感了。就是这样,缺乏安全感导致人际依赖,人际依赖让心灵更加缺乏安全感。如此恶性循环,于是晓婧的心灵困苦不堪了。
  晓婧现在应该认清自己心情不好的根源,然后据此自我调整方向。要抱着这样的相处原则,与人友好相处的同时,不对人际交往抱有太多的期待,学会保持距离,学会保持独立,学会在独立的生活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少一些人际依赖,自己的情绪不必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观感上,会卸掉不少心灵的负荷。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