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星期五
当痛不痛,后果严重
案例:
44岁的罗先生,是一家四星级宾馆的经理。他平时从未出现过胸闷、胸痛、气急等表现,所以一直认为自己身体挺棒。除夕夜,宾馆的餐厅生意火爆,老罗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正当他准备上床睡觉时,突然觉得呼吸急促。妻子见他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大汗淋漓,四肢发冷,喉咙里发出哮鸣声,还口吐粉红色泡沫状痰,立即拔打了120求救。救护车赶到后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心率为120次/分。虽然病情来势汹汹,但患者却没有出现心前区疼痛的症状。再经心电图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出现肺水肿。 无痛性“心梗” 心前区疼痛是心肌梗死的重要症状,但也有一些人发生急性心梗时并无此症状,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梗”多见于两种人:糖尿病病人和老年人。前者因心肌的营养障碍,神经末梢痛觉感受迟钝,有的还合并有脊髓神经病变,影响痛觉的传递,故易发生“无痛性心梗”;老年人则由于痛阈升高,于是对痛感不敏感而无心前区痛或疼痛不明显。有人统计在三百多例65岁以上的急性心梗病人,竟有81%无典型的心前区痛。因此,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当劳累或静息时出现气促或胸闷、心悸时,就应及时到医院去诊治。 除了无痛性心肌梗死,还有一些疾病可能完全没有疼痛感和征兆。在临床上,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没有症状的病症,这类病症是以“偷袭”的形式伤害人体,使人浑然不觉,往往因延误抢救和治疗而造成不良后果,可以说是“当痛不痛,后果严重”。 无症状性肺炎 老年人一旦受凉,由于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引起肺炎。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病人发病后不发热,不仅没有肺炎的典型症状,检查时肺部也可没有明显的体征;甚至有时胸透还发现不了问题,只有拍片才能看到小支气管和肺泡的炎性变化。病人会因肺部炎症而引起缺氧,出现肺部之外的症状:如脑部缺氧出现幻觉、神志模糊、说胡话等。对这种病症,最重要的是及时诊断,及早治疗,否则容易使病情加重而造成死亡。所以,老年人着凉后,即使没有呼吸道症状也不要忽视检查肺部,以免贻误病情。 无症状性肺癌 咳嗽、血痰、胸痛是肺癌的常见症状,但是不少肺癌病人却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特别是老年人。据报道,老年人患肺癌者,仅有1/4的病人出现典型症状,不少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时被发现的。因此,凡是老年人,尤其是吸烟者出现一周以上咳嗽,用止咳、消炎药不能缓解者,就应到医院进行X线、痰细胞检查,必要时还要作CT检查,若发现是肺癌应积极治疗。 “无声胆石” “无声胆石”是指无明显症状,在检查时被发现的胆石。医学上称为无症状型胆石症或静止型胆石症。胆石症病人常有右上腹痛并向右肩放射,以及反复发作的黄疸及发热等症状,但有不少病人却无此典型症状。据美国1980年调查,全国共有胆石症患者150万,大约有2/3为“无声胆石”。有人测算,我国约有一亿胆石症患者,其中60%为“无声胆石”。由于患者自认健康而照吃高脂饮食,使胆石增大,待合并感染时才被“识破”,往往已病情严重。因此,中年以上的人,要进行年度健康检查,包括B超扫描,以免让“无声胆石”成为“漏网之鱼”。 无痛性血尿 血尿的原因很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感染、肿瘤等。通常,伴有疼痛的血尿多见于结石和感染;无痛性血尿多见于肿瘤。间歇无痛性血尿为泌尿系肿瘤的常见表现,当血尿“自行”停止(间歇时),患者常因不重视病情而延误诊断。5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血尿,多系肾脏、膀胱或前列腺癌所致,但常常有血尿而无疼痛便容易对其小觑。所以,凡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血尿,首先要想到肿瘤,并及时就诊进行认真的检查。 无痛性消化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症状是上腹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及烧心、反酸等症状。但有些病人,特别是老年人患了消化性溃疡却无上腹痛,往往以出血或穿孔为首发症状,而且由于没有“溃疡病史”而给医生诊断带来麻烦,往往在反复检查中贻误了抢救时机。目前溃疡病已可用药物使其完全愈合,因此早期诊治就可避免并发症的危险。当老年人出现上腹不适,即使没有上腹痛,也要去医院作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以便确诊。 无痛性血便 血便常常是大肠癌的早期表现,而老年人患大肠癌排血便可以完全没有疼痛感。因此,常常误认为是痔疮出血而没有及时就诊。当便血的同时出现腹泻或黏液便时,又常被误认为是痢疾或肠炎而去药店购药“自治”,耽误早期诊治的时机。因此,4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血便,同时伴有原因不明的排便习惯改变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采取肛诊或肠镜检查以便确诊。 无痛性阴道出血 绝经期妇女不应出现阴道出血,一旦出现不规则无痛性出血,即是子宫颈癌或子宫肌瘤的重要症状,也就是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红色信号”。见及这种信号,就应及时去医院作妇科检查,绝不可等闲视之,以免延误病情而酿成恶果。 总而言之,当痛不痛,后果严重。我们要时刻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某些异常或“蛛丝马迹”就要及时就医,以防“隐患”漏网。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