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星期二
中医西医,如何取舍
中医西医,如何取舍 病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事,病了之后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医治,很多人都很迷茫。 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大多数人并不是很清楚。中医和西医谁好谁差,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支持中医的,还是支持西医的,要想知道用哪一种方法对我们治疗最好,就需要了解中医、西医的优缺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西医治表见效快 近百年来西方的医学发展迅速,西医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拥有先进的设备。虽然有一部分疾病初期西医设备还是检查不出来,得靠中医的判断,但总的来说,它的检查手段和外科手术都是快速的。检查手段有B超、CT、磁共振等等,外科手术有接断肢、缝合血管等等。 西医高尖的精密仪器和化学药物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西医的治疗可以针对局部病灶,大到一个器官,小至一条血管、神经的处理。这就是西医为什么能够见效快的原因了。 然而,虽然西医的优点是快,二三十分钟的吊针打完后会有好转的感觉,而喝了中药就得等第二天才会有好转的感觉,但西医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西医的不足之处。西医强调的是“征”,据“征”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弄不好越医越出问题,比如中暑,人需要出汗降温,挂吊针后,该出的汗出不来,反而更难受。 西医治病救人的方式为:先有理论,然后进行动物试验,再进行人体试验,达到标准后,进行临床应用。西医的发展历程非常短,而人的生命周期比较长,西医的大多数治疗方法和西药的效果都没有经过足够的时间和例子的实证检验,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都是不明确的。疾病的治疗与用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目前许许多多西医疗法都喜欢用最新科技来标榜其疗效,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凡未经过大量实证和长期的临床考验的治疗方案都可能是很危险的。在众多的西医疗法中,有不少疗法在短时间来看是有效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的副作用就随之产生,这是西医治疗中至今无法越过的门槛。 中医治本不复发 中医治病讲究治本。那么,何谓本呢?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础。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人体要想健康,就要保持阴阳平衡。 中医是一门人类的生命科学。它采用药物、器械、气功等多种方式,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调节人的生理平衡,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它包括保健、治疗、养生(通过挖掘和提升人体的潜能,使人体生理机能得到修复和提升)三方面。它讲究保健,以养为主,以治为辅。它的治病方法,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人的生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消除病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因而它治疗疾病后对人体伤害较小,而且如果能按中医的医养结合的要求完成防治疗程,病后体质会比病前好。 古人认为,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且,量变会逐渐积累为质变,古人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这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必然的规律。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还要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就提了出来:“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西医互为主角与配角 在中国的医疗舞台上,中医唱了几千年的独角戏,然而,近百年来,自从西医引进后,中西医成了“二人转”。同一台戏上,自然会有主角与配角的区别,谁都希望在这场“二人转”中演主角。就像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一样,露个脸是每个演员都想的事。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与西医在疾病的治疗上,往往难以分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比如癌症,在早期的时候,都认为手术切除是第一选择,西医自然是主角。但是,手术的情况很复杂,患者的情况也因人而异,中医药尽管是做配角,这配角的作用也很重要。比如,患者体质差,睡眠、饮食、二便都不正常,中医药调理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手术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术前术后中医药调理在很长时间内都可以有作为。“围手术而治之”,中医的空间依然很大。 进一步说,癌症的手术往往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治术,也不一定需要反复做手术,更不应该反复做。手术之后,主角变换,中医药由配角变为主角,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等方面,中医药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现今的条件下,中西医之间的互相了解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解,才能有配合;不互相了解,就容易产生矛盾,更难于配合。就好像对口相声表演中的两个人,你即使不说对方的台词,也应该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否则就不可能完美地共同演出。 因此,患者单纯靠 “自觉地”选择中医,或者盲目地选择西医,都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有个原则你可以遵循:若是急症得用西医,若是顽症需用中医慢慢调理。 特别提示: 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说,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决定是先治标还是先治本,标急于本,当先治标;本急于标,当先治本;标本同急,则标本同治。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