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星期二
颜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
颜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 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这些都是形容色彩的美丽词汇。可是你知道吗,当婴儿呱呱落地,第一次睁开眼睛时,是不能马上享受到这份美丽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光感的,当出生五天左右,婴儿会表现出对纯红色与纯黄色的偏爱,两个月左右就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了,四个月时能区分黄色和绿色。这些“好色”的小家伙们,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脑袋会随着红色、黄色等明亮的物体而转动。喜欢玩彩色的玩具,喜欢看妈妈穿红色的衣裳。色彩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与作用吗? 颜色对孩子的影响 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颜色是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越是纯的、明亮度高的、饱和度大的色彩对视觉的刺激越强,如红、橙、黄、绿、蓝、紫等都是视觉敏感色,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可见色彩在儿童的视觉空间上,以及引起儿童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心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喜欢紫色的孩子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包容的胸怀,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了。当然,阿尔修勒博士的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观察孩子的个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绝对化。更何况,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多种喜欢的色彩,他们的性格也不能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种类型。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们自由地畅游在多彩的世界,健康活泼地成长。 巧用颜色,快乐成长 孩子对颜色的偏好与执着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家具、玩具、图书时都应仔细考虑颜色因素,为孩子搭配出一个缤纷且健康的色彩环境。 孩子房间的色彩装饰 儿童对颜色的感觉会先于其他审美感觉的发展,鲜明的色彩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当用鲜明亮丽的色彩来装饰孩子的房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不能滥用鲜艳的颜色。因为色彩的过分鲜明会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引起视觉疲劳,容易激起大的情绪波动。 那么,该怎样合理运用色彩来装饰孩子的房间呢? 1. 体积较大的家具不宜用太过鲜艳的颜色,而应保持柔和的色调,如粉色、浅蓝色、淡黄色等,以减少过强的刺激。这样有利于心情的放松和平静,有利于睡眠以及形成固定的习惯,还有利于稳定个性的养成。 2.体积小的、易于拿取的物件应采用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有利于视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柔和的环境同时,适当地刺激他的兴奋点,调动他的活力与积极性。 3.可定期变换孩子室内的布置,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感觉十分重要。 4.大一点的孩子,可让他们参与自己房间的布置。 彩色儿童玩具的选择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因此孩子玩具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儿童的色感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向较为复杂的形式发展的。因此,对于婴儿,应当给他鲜亮的、纯色的、简单的玩具,色彩区别越明显,越有利于他对不同色彩概念的形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注意逐渐增加色彩的多样性。并且要注意发展儿童区别混合色、中间色、色阶的能力。如灰色、蓝绿色、黄绿色等。这是孩子全面认识颜色,形成自己的颜色喜好的关键。这方面,积木、拼图、魔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图书,有利于形成颜色的协调感与美感。 至于孩子画中不寻常的着色,大胆的想象,那都是自由空间的扩展,不要去硬性地纠正。可以逐步提示孩子观察现实物品颜色的细微差别,让他自己主动地探索,掌握颜色的差别。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色彩宝库” 对孩子来说,大自然是颜色最丰富的领域。随着对颜色感觉的增加,他们逐渐对明亮的太阳,蔚蓝的天空,烂漫的花朵,葱郁的绿叶等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与孩子一起分享自然的美丽斑斓。在大自然最完美最丰富的色彩中,塑造孩子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格素质。 这里要注意的是,家长要从个体的花朵、树叶等具体的事物出发去培养孩子的色感,把握颜色的过渡与变化,逐渐丰富他的色彩世界。 颜色,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色彩在儿童家居、环境、教育及游戏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