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刊

人类遭遇的流感病毒
日期:2010年01月20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人类遭遇的流感病毒

    现代“伤寒玛莉”浮出水面

    2009年4月2日,墨西哥瓦哈卡州国家税务部门调查员、现年39岁的阿德拉·玛丽亚·古铁雷斯开始出现流感症状。她感到疲倦,发冷,体温高,还有些腹泻。

    古铁雷斯第一次前往小诊所看病是4月5日。生病之后,她还工作了3天。诊所医生说古铁雷斯咽喉发炎,给她开了阿莫西林和祛痰药。但她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古铁雷斯4月7日开始咳血,高烧40℃,次日再次前往小诊所,束手无策的医生让她去大医院就诊。 4月9日,古铁雷斯被公立综合医院急诊室收治。医生诊断她患上了肺炎。此时,她已生病8天。入院后,古铁雷斯病情恶化速度加快。第二天,她大脑缺氧,医生给她上了呼吸机。第三天,X光透视显示,古铁雷斯肺部炎症严重。医生为救她想尽各种办法,对她病情的诊断包括肺炎、冠状病毒感染、非典型性肺炎,但多种治疗手段无一奏效,古铁雷斯于4月13日下午死亡。 她死后3天,墨西哥官方发出流行病预警。经调查发现,古铁雷斯可能无意间扮演了现代“伤寒玛莉” (玛莉是美国被发现的第一位伤寒带菌者,国外常以“伤寒玛莉”称呼“病毒携带者”)的角色。

    4月2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发现两例同样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这一病毒基因既有猪流感(当时称为猪流感)特征,又有人流感特征。5月1日,我国将其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

    从“猪流感”到H1N1流感

    曾被称为“猪流感”的疫情侵袭数大洲,一时间封杀猪肉产品之声四起,一些国家甚至做出大量捕杀活猪的决定,全是因为疫情名称中的一个“猪”字。为了消除误解,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或“甲型H1N1 流感”的名称。

    在猪流感改名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专家就对疫情名称问题表示了忧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总干事贝尔纳·瓦莱特说,该病毒是一种混合体,它集中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特征。虽然猪流感病毒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把目前出现的流感简单命名为猪流感是不准确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检测发现,造成本次疫情的病毒包含了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断,因此是一种奇特的“杂交型”病毒,而非真正的猪流感病毒。猪在疫情之初承受了“不白之冤”。为猪“平反”后,人们开始关注流感病毒的真面目。

    神秘“魔鬼”倏忽来去

    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乙、丙”不仅反映了病毒被发现年代的先后顺序,还反映了它们对人类危害程度的大小。

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被发现,它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攻击力最强,也最常见。

    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被分离到,它常引起流感局部爆发,不引起世界流感大流行,至今除人之外,仅在海豹中发现。

    丙型流感病毒于1947年被发现,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一般不引起流行,除人之外,仅在猪中分离到。

    流感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致病的流感病毒结构多样性。今年患上了流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仍有可能逃不过明年的那场流感。

    流感的另一个可怕之处是它倏忽来去、神秘难防。1918年3月,“西班牙流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感染了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导致约 2000万人死亡。在大爆发数月后,“西班牙流感”毫无原因地销声匿迹了。

    流感病毒的“特洛伊木马”

    法国,马冈太自然公园。每年经过这里的鸟群约有315种,有大雁、冠鸭、鹳、琵鹭,等等,它们从北欧、北极、东欧飞来,飞向西班牙、非洲……公园要给其中一千多只鸟套上用来跟踪掌握它们迁徙规律的脚环。菲力普·卡鲁艾特把野鸭抓住,从一个消毒试管里拿出棉棒,插到野鸭的肛门里,蹭几下,拿出来放进一个盛满保存液的瓶子里。“等我采集100个样本后,就送往巴斯德研究所,让他们化验分析……”

    菲力普·卡鲁艾特的办公室兼实验室是全球最大的一个流行病监测网络的关键部门。他在鸭子屁股后面搜寻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的大敌——流感病毒。原来,野生鸟类,特别是海洋候鸟,充当了“特洛伊木马”的角色。作为健康的流感病毒携带者,它们在内脏里窝藏流感病毒,周游世界,流感病毒就随着它们的排泄物传播开来。在几万、几十万千米的迁徙途中,南来北往的候鸟肚子里可能正运载着死亡。

    现在基本可以确信,那些大的传染病都是来自野生候鸟。它们先传给家禽,后者再传给猪,而猪同时接受人类和鸟类病毒,成为变异病毒的温床。新的“改良”病毒就这样再传染给人,而人却不能立即产生抗体来自卫。

    《时代周刊》曾有过悲观的预言: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此类病毒4天就可蔓延全世界,造成死亡的人数将是“西班牙流感”的3倍以上。但大多数学者的预测要温和得多。他们相信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流感。而且从长远来看,研制出一种可以对付所有毒株的万能疫苗也不是不可能的。

    “永无止境”的人类与病毒之战

    变异是生物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但不同物种变异速率不一,病毒是变异率比较高的微生物。一方面病毒的复制频率很高,遗传物质很容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另一方面病毒在人或其他动物细胞内复制繁殖,必然要遭到人或其他动物免疫系统的攻击(称之为免疫压力),因而变异则成为病毒逃避免疫杀伤的最好方式。因此即便我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也会自然地发生变异。由此可见,病毒变异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而是人类历史中常见的事情。

    新老病毒正走出大自然,向人类发起进攻。从1994 年以来,已有30多种新病毒现身。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永无止境。但毫无疑问,人类在与流感病毒的生死之战中终将取胜!

人类历史上三次大流感

“亚洲流感” 

    1957年2月首发于我国贵州省西部,8个月内席卷全球。据估计全球约 200万人死 于该病毒。

“香港流感” 

    1968年7月中旬发生于香港,同年到达欧洲和美洲,致死人数约100万。

“西班牙流感”

    1918年至1919年间,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造成800万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得名“西班牙流感”。科学家估计全球大约有2000万人在这次流感灾难中丧生。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约1000万人死亡。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