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刊

当心,疯狂购物购来“心病”
日期:2010年01月06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当心,疯狂购物购来“心病”

他们到底怎么了

    A.一个30多岁的女士诉苦说,近来,她越来越为自己控制不住的购物欲而苦恼。一走进服装店,看到五颜六色的服装,她就管不住自己了,仿佛每一件衣服都在向她招手,诱惑着她。等她从店里出来,钱包里往往已少了几百甚至几千块。清醒时她也知道,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家人说不要再买了,她自己也暗下决心要控制购物。但她还是时时涌动购物的冲动,走进服装店就魂不守舍,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她。

    B.一位刚留学回来的先生,平常省吃俭用。但是,最近一反常态,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疯狂购物,一年之内就花掉了几万元。热情过后,所有买下的东西转眼就送人。不久,冲动上来,他又不能自控地疯狂购物。结果弄得入不敷出,他为此痛苦不堪。

    C.美国黑人网球明星小威廉姆斯的苦恼,则是在互联网上购物上瘾。她一上网,就开始疯狂的买、买、买,常常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影响了训练。结果,去年小威廉姆斯在国际女子网坛上已风头不再,不得不寻求治疗。

购物症的心理特征

    上述个案中当事人的购物现象,已经不是一般的购物嗜好,而属于购物综合征,简称“购物症”,俗称“购物狂”。患购物症的人,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购买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总会不假思索地掏腰包,去买一些并不需要甚至根本用不着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由购买欲说了算,要的就是购买过程中的那种满足与快感。否则,就会焦虑不安,周身不适。但事后,后悔和苦恼又伴随而来。如此周而复始,自然是身心苦痛,生活困扰。

    不能说购物症是女性的专利,但确实以女性居多。一份关于购物症的研究报告指出,每10个购物症中有9个是女性,这项研究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认同,也合乎生活的经验。

    由上可见,与通常的购物现象相比,购物症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是病态的购买欲望。通常的购物需要是指向商品本身的,而购物症患者对购买的商品没有实际的需要,只满足于购买过程带来的刺激。二是冲动的购买动机。通常的购物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购物症患者完全是情绪化心态下的一种冲动使然。三是失控的购买行为。通常的购物是自主的,而购物症患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强迫性,好像受到了一种力量的强制,不能自控地购物。四是否定的购买体验。通常的购物之后的体验是肯定积极的,而购物症患者购买之后往往感到非常后悔和痛苦。另外,通常的购物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量入而出,购物症患者往往超过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因而经常会陷入个人财政困境。

购物症的心理探源

    可以肯定,疯狂购物是心病,购物症存在很多的心理诱因。

一是环境因素

    购物场所的广告宣传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一些人往往经不住这些诱惑,而产生购买冲动和行为。一些流行的观念,比如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享受,享受就意味着放任;又如,购物是享受,购物有益健康,购物可以治疗心理疾病,也产生误导作用。

二是个性特征

    购物症往往存在个性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感情脆弱、富于幻想、以及易受暗示等个性特点。

三是自尊需要

    购物症患者很少是最底层的穷人,多是一些心灵孤寂、自信不足而妄自菲薄的人,想通过购物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振奋自己、证实自己、补偿自尊。他们把人生的成就感建筑在购物的过程中,结果并未真正补偿自尊。

四是心理压力

    一般说来,带有强迫特征的购物症背后,往往反应了当事人面临某种源于生活的心理压力。人的心理压力常常不知会以怎样的突破口来宣泄。压抑在胸,难以排遣,偶然的购物行为会使人得到一种畸变的宣泄和满足。这种宣泄和满足反过来又强化了购物行为,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如同有些人借暴饮暴食来减压一样,购物症患者便经常借疯狂购物来减压,逃避现实的困难,结果是造成了新的压力和痛苦。

购物症的心理自救

    首先是认知调整。冲破流行观念的迷惑,理性地看待生活、认识自己,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学会接纳自我,接纳生活,心理压力就会化解。当心理压力化解的时候,也就不用借购物来宣泄了。

    在认知调节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行为调节。比如,可以采取注意转移法。当购物欲出现时,赶紧把注意转移到娱乐文体等活动上来,促使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兴奋灶,也就抑制了购物的兴奋灶,从而逐渐减轻乃至消除症状。还可以建立规律的购物行为模式。比如:出门控制带钱的数量,每次逛商店之前想清楚需要什么,必要时与同伴一起去并请其帮助提醒,购买之中想想购买之后的后悔和苦恼。

    最关键的是正视现实,直面压力。面对生活,不要自欺欺人,应该直面自己的心。问清自己的购物症背后有哪些心理问题,对现实和自己有什么不满,面临怎样的生活压力,从而去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问题和压力。当我们越来越敢于面对现实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才会达到真正平衡。当然,适时地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也是有益的。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