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刊

麻醉不深伤“心”不浅
日期:2009年05月25日           来源:暂无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大约每年有两万到三万经历过手术的病人,在回忆手术台上麻醉情况下的经历时,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被麻醉后,还能听到医生们谈论刀下所见和手术器械操作的声响,然而此时自己头脑清醒,却没有呼救的力量。

        一位曾经接受过眼球摘除手术的病人回忆说,她本该在术中失去知觉,但是还能听到手术室里响起的音乐声,同时还有医生的说话声:“往下切,切深点。”这位病人想用各种方式请求加深麻醉程度,使自己丧失意识,然而麻药的剂量却刚好让她无力发音,甚至连挤眼睛的力气也没有。至今,手术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但是这位病人的精神仍然处于当时在手术台上的紧张状态,每天夜里都不敢躺在床上睡觉,只能靠在沙发上。经过医生的诊断,她患的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何谓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在病态心理学中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当一个人经历了某种难以忘怀的事件、体验到身体上的严重创伤和疾病或是经历过对生存造成威胁的事件后,都有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常见的诱因包括:遭受人身攻击、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意外事故、战争场面等。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常常不由自主地重新进入对灾难性记忆的回顾中,并伴有情感淡漠、睡眠障碍、抑郁、易冲动、负罪感、试图回避与诱发事件相关的情境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超过一个月以上时,就可以对其做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诊断。从上面谈到的那位病人的症状来看,躺在床上回想到那次手术的整个过程就是她最害怕的经历。类似“麻而不醉”的例子和它对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适度麻醉——“深”好还是“浅”好

        在临床上,其实麻醉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选择——是减浅麻醉还是加深麻醉,是保持浅麻醉还是维持深麻醉。这个问题在一些特殊病人或是特殊手术中会显得非常突出。有的麻醉医生喜欢浅麻醉,他们认为在患者意识消除的基础上,维持浅麻醉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苏醒恢复,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和副作用,为了能让病人快速苏醒甚至有时冒着病人在术中知晓的危险,这就有可能引发上面谈到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而有的麻醉医生则推崇深麻醉,他们认为麻醉就是要消除患者的记忆,包括内隐记忆,才是麻醉真正的意义。

        最近的研究发现,深麻醉和浅麻醉比较,前者似乎更能降低术后患者的认知障碍的发生,但是单纯的强调深麻醉也是有危害的,有些学者认为过度的深麻醉对于患者术后恢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待深麻醉和浅麻醉始终是临床上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对待。

        沟通和监测缺一不可

        为了避免病人出现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实施麻醉工作的医护人员在麻醉前应该首先确认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手术前向病人解释麻醉的风险和必要的知识,手术后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反应。对于心理上受到伤害的病人,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特别是在手术中,为了防止麻醉过浅致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苏醒的发生,可以考虑对手术病人进行各种监测,一旦发现问题,麻醉师可立即调整。
目前,一种被称为脑电图仪的监测仪器已用于临床诊断中。这种脑电图仪可以通过与头皮接触的电极记录患者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根据大脑皮层电位活动的规律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因为人在清醒、睡眠、麻醉等情况下,脑电图的描记是不相同的。麻醉师可以由此判断出病人的麻醉程度以及意识活动,从而及时调整。

        实验初步证明,配置脑电图仪对手术病人进行监测与不做任何觉醒程度监测的病人相比,术后报告“麻而不醉”的病人数目大有减少。然而在有些情况下,问题可能会比较特殊。目前发现,所谓“麻而不醉”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心脏手术、外伤手术和妇科剖腹产中。以剖腹产为例,为了保证妇女和胎儿的安全,就不能使用太深的麻醉。

        看来,最终选择是深麻醉还是浅麻醉,仍需要更多的研讨和论证。对于手术病人来说,如果从前有过“麻而不醉”的体验,应该尽可能地将所有细节告知医生和麻醉师,以便在手术的麻醉过程中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