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星期日
肝炎问题(上)
12320 急您所急,答您所问! 生活中,您是否常被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所困扰?别担心,从此以后,您就有了一个忠实而权威的健康指导热线——北京市 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本栏目将陆续刊登12320热线接到的老百姓提出的各类健康问题,并请专业人士解答,您的问题在这里或许也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本期专家:王书杰(北京市卫生监督所) 邢玉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北京12320专家,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专家组成员) ●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而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经血液传播。 ● 乙肝的潜伏期是多久?怎样检测出是否被感染? 乙肝的潜伏期为30天~180天,一般为 70天。 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靠化验检查。常规检查有肝功能[包括血清胆红素(T- Bil)和谷丙转氨酶(ALT)]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血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均说明肝内有炎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 刚刚和一位肝功有严重问题的人共同吃饭,是否会被感染?怎么检查?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炎等,如果这位“肝功有严重问题的人”确实是一位肝炎患者,那还要看他是哪一型的,甲型和戊型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如果共同进餐,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它们主要经血液传播,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观察自己是否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如果有症状,应该到医院就诊,检查一下肝功能,如果肝功能异常,再查其他的相关指标,如抗-HAV、 IgM、抗-HEV等。 献血的检查是一种简单的筛检,所以即使发现异常,也不能立即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均可引起肝功能异常。不要恐慌,过几天再去医院复查一次,如果转氨酶还高,则需要进一步确诊。 ● 如果检查乙肝DNA是阳性,有传染性吗? ●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会影响正常工作吗? ● 什么是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传染性如何? 乙肝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三项阳性,表示存在乙肝病毒的活动性复制,传染性较强。乙肝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三项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处于冬眠期,几乎无复制,病人的病情相对平稳,传染性很小(反复发作的慢性乙肝患者除外)。 ● 吃了乙肝大三阳者做的饭后,会被传染吗? 乙型肝炎不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问题不大。但由于乙肝大三阳者病毒大量复制,有传染性,如果做饭时切破了手,食物被血液污染,而吃饭者口腔黏膜有破损时可能受到传染。 ● 乙肝病人住过的房子如何消毒空气和物品? 乙型肝炎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不需要进行空气消毒。由于乙肝病毒可以存在血液、唾液、尿液、胆汁、乳汁、汗液、羊水、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中,必要时可对接触过患者体液的物品进行消毒,乙肝病毒对热敏感,将患者的餐饮具、玩具、耐热的物品和小件布料衣物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对浴池、厕所、便盆、血污、分泌物等可以用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消毒。 ● 男孩是乙肝小三阳者,是否可以结婚? 乙肝小三阳表示不是病人,而是感染过乙肝病毒,处于慢性感染期,传染性很小,是不影响结婚的。但建议女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共3针),在女方产生抗-HBs前,过性生活时戴安全套,并且毛巾、面盆、牙具、茶杯等生活用具最好分开单独使用。 ● 孕妇是乙肝大三阳者,自然分娩好还是剖腹产好?为了减少母婴传播的几率,生产时应注意什么? 乙肝孕妇把乙肝病毒传给孩子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一是产程传播,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从而进入新生儿体内;二是宫内传播,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毒。选择分娩方式并不是防止母婴传播的办法。 生产时要防止婴儿皮肤黏膜受损,避免产妇的血液、体液接触婴儿。并且,宝宝出生后应该立刻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以阻断母婴传播。另外,注意不要母乳喂养。 ● 乙肝小三阳的母亲应该怎样带孩子? 首先,应该在宝宝出生后(当时)、1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三次乙肝疫苗接种,这样可以使95%以上的新生儿免受母亲的传染。出生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效果更好。乙肝小三阳的母亲,病毒含量较低,传染性不强,可以母乳喂养,但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要口对口喂孩子吃东西,大人的衣物与孩子的分开清洗、存放,餐饮具定期消毒等。切记:如果母亲的乳房有破损,或母亲出现不适(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等),应该停止哺乳。 ● 患丙肝的母亲可以母乳喂养吗? 因为乳汁含有丙肝病毒,会将病毒传给婴儿,并且,治疗丙肝的药物如α干扰素、利巴韦林等也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造成损害,所以应停止哺乳,改为人工喂养。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