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星期四
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思考
这几年的春节,我都会去看望我所联系的18位老年人。这些老同志平均年龄在86岁,有78%的老同志家中除了保姆陪伴外很少有子女在家;有22%的老同志生活不能自理;有51%的老同志基本不能自理,在家中有保姆照看,不敢离开家门;仅有27%的老同志身体尚好,能近距离小范围活动。 经过初步调查和亲身的感受,特别是在连续几年的慰问走访过程中,我认为目前老年人的主要困难是在“医”和“养”上,医指的是身体生病后的就医,养指的是养老的问题。 看病的难与累 老年人生病是常事,到医院看病对老年人来说难度最大的主要是疲于应付医院烦琐的手续。如:一看般病需要乘车、挂号、待诊、诊断、检查、确诊、划价、交费、取药,一个小病要看一上午,楼上楼下跑好几回,这对中年人都有难度,何况老年人!有子女、保姆陪伴还好些,仅老年人一人,回到家已是筋疲力尽。 如果因病住院,就要改变居家时的吃住活动等一切习惯,治疗方面无非是输液、药物、控制不了就手术,医院注重床位周转率和治愈率,病人刚好一些就让出院,病重一些的还要看护,看护期间带来的交叉感染,使个别体弱多病老年人病上加病。 “养”还是“熬”? 老年人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就是养老的问题,除经济条件较差的个别老年人外,大部分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核心不在钱上,而是在养上,谁来养,怎么养。 按说,养老应有子女来负责,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有条件的家庭赡养老人没什么问题,但一些子女下岗、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老年人家庭,让子女全面承担起养老的责任,相对有些难处,老年人在有难处的家庭养老也不会有多大的幸福。 老怕孤独、老怕寂寞,当今的空巢老人现象极为普遍。身体不能自理或不是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基本只能“困”在家中。条件好的有保姆照顾,请不起保姆的就要勉力自己照顾自己。而精神上的孤单和寂寞最是难熬。老人最大的期盼就是子女想着自己,打个电话就高兴,孩子们回趟家就满足,同子女一起吃个饭就是幸福。通过走访可以看出,老年人特别渴望关爱与交流,有亲朋好友去看望,他们都特别高兴,会拉住你的手,和你说个没完没了,唠家常、谈过去、话现在,恐怕一松手你就走了。 其实,面对老年生活许多老人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他们没有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身心进入这一人生的黄昏阶段,他们不是心平气和地颐养天年,而是被动承受着身体的衰老,抗拒着“已是近黄昏”的苍凉。这样的老人不是在积极的“养”,而是在无奈的“熬”。 但还有许多老年人老而不颓,他们或是积极发挥余热,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或是放开怀抱,尽情享受悠闲自在的老年生活。他们参加老年大学、合唱团、舞蹈队,唱歌跳舞比年轻人还活跃;去名胜古迹旅游,和同好进行书画交流、曲艺欣赏;和老伴亲朋去公园散步、练拳耍剑、好友联谊、亲情聚会;还有的老人喜欢田园生活,养花养鸟,伺弄个小菜园什么的,尽享天年,其乐融融。他们充分体现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内涵。 老年未来生活图景-在看病方面享受方便 国家和社会已经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看病养老问题。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居家养老的老同志,以后会建立健全联系卡制度,在各社区建立同附近医院的联系制度,以便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有所了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医院或卫生所安排流动体检和定期查体,一般的小病就在家中治疗;需要做手术的、或重症、绝症的再到医院。通过医院、单位、社区使老年人老有所医,病有所治,卧床有人照顾。 老年公寓——老年生活的乐园 老年人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孤独。子女要忙工作,或其他一些因素令许多老年人只能孤独在家。对此,进老年公寓未尝不是个好办法。现在有许多老年公寓坐落在风景名胜区,医务人员和急救车就在院内,老年人发病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公寓的活动设施齐全,为老年人提供了爬山、游泳、球类、棋牌、健身、休闲、膳食、娱乐、保健、网络等一系列服务,定期安排了适合老年人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有人交流陪伴,从事些喜欢的活动,生活不再是单一的色彩。 养老工作任重道远 目前在敬老院、养老院的中、老年人属集中养老;和熟悉的好友到山庄或公寓居住是集体养老;在家里有儿女照顾的是居家养老;还有完全丧失生活和意识能力、子女无法照顾而在关怀医院居住的。这几种养老模式将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今,人的寿命在延长,“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现象已不稀奇,自然,养老的问题也摆在全社会面前。养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从社会到个人都应努力使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幸福。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