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星期五
挣脱“模拟父亲”的怀抱
我叫刘眉,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我觉得总有一双眼睛看着我,有一双手要伤害我,所以我总是渴望被人保护,渴望别人的关爱。 从小,我的父母对我很严厉,很少夸奖我,特别是父亲,经常训斥我。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初二时一次考试,我有一门没及格,父亲很生气。我告诉他我不是没有努力,而且这次题目很难,及格的没有几个。可是他更生气了,怒斥我狡辩,抬手就打我,我下意识地跑开,躲闪中父亲眼镜都摔坏了。我很害怕,他那铁青的脸、喷火的眼睛,一想起来都忍不住发抖。 高中时,我喜欢过我的数学老师。他30多岁,女儿都5岁了,可我就是喜欢他。上他的课是我最幸福的时候。课堂上,如果他看我一眼,我就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如果他走过我的身边,我就觉得非常满足。这段感情藏在我心里很久很久。 后来我考进了一所大学。在一次课余活动中遇到了一个舞蹈教练,他是一个50多岁的老先生。他对我很好,教得特别细心。舞蹈中的亲密接触,让我体验到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在他轻轻揽住我的腰的时候,我感到是那样地温暖、那样的安全。就这样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直到有一天,我们单独在一起聊天、跳舞,亲密的接触中,他搂紧了我的身子久久没有放手。我想推开他,可又有一点舍不得。我一直渴望有人疼我、爱我、关心我,现在好容易在他身上找到了这种感觉,怎能舍弃?所以,半推半就地我们拥抱在一起,发生了性关系。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我毕业。在这个过程中,说心里话我感到心灵得到了一种保护,获得了一定的满足。但是,我知道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畸恋,所以,也很矛盾和痛苦。 从此,我越来越封闭自己,很少和人交往,更不敢接触男人了。没事的时候,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听收音机。 后来通过一家电台的聊天节目我遇到了一个男人,我们很谈得来。可他比我大20来岁,身体上还有点残疾。但他很诚恳,说会把我当孩子一样疼爱。我被他打动了,就接受了他。我们虽然在一起了,但我并不敢告诉家里人。我想过正常的生活,可是我感觉自己总是选择了不正常的男人。我总是在男人身上寻找父亲一样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爱吗?我会有一生的幸福吗?想到这些,我就非常不安。为什么我总是对很像父亲的男人有好感? 这是心理咨询中一位女孩的令人困惑的故事。我们该怎样解读女孩的故事? 女性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些女性所以容易投进男人特别是年长男人的怀抱,其实不一定是为了寻求性爱与情爱的满足,潜意识里往往是另有所求。有的是为了恋父情结的补偿。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女孩在童年或多或少或隐或现都有过一个恋父情结,这是性心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成人后一般都会自然化解,不会影响正常的两性心理。如果恋父情结不能得到及时化解,成人后往往会出现与此相关的性心理问题,表现为女孩会爱恋父亲或父亲型的男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到了青春期前,女孩依然过分亲近父亲。但也有恰恰相反的情形。有的女孩是因为没有或很少得到父亲的爱抚,缺乏与父亲亲近的体验。她们的恋父情结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始终没有得到化解,从而让她们心灵深处一直怀着对父兄之爱的潜在渴望,怀着补偿恋父情结的潜在渴望。就是说她们的潜意识中,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恋父情结得到补偿,寻求“模拟父亲”,爱慕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的成熟男人。所以,一遇到稍微体贴她们的成熟男人,她们就会陷进去。还有的是为了依赖心理的满足。有的女性个性中有较多的依赖性,缺少独立性,她们对生活有一种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感到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因此,她们希望有所依靠,获得保护,才在男人那里去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也是一些女性,容易投进男人怀抱特别是成熟男人怀抱的一种潜意识因素。 这个女孩的情形就是这样。因为童年父爱的缺乏,恋父情结一直埋在了心灵深处,形成了对成熟男人的深深的依赖感。由于恋父情结和依赖心理,便不断地在别的年长的男人那里寻求满足。她中学时暗恋已婚的男老师,大学时投入老教练的怀抱,工作后又投奔年长的男人,都反应了她明显的恋父情结与依赖心理。 对此,女孩已经有所感受,她隐隐地感到了自己的两性心理存在问题,她希望改变自己。人最终只能自己救助自己。首先,女孩需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心。充分领悟到,恋父情结也好,依赖心理也好,都不是健康成熟的两性心理。这样心态下的两性关系不是常态的两性关系,这种非常态的两性关系的结局往往是不幸的。还要重新认识亲子关系,重新理解父亲。亲子冲突,父母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并不等于父母不爱孩子。其次,在认知调节的基础上,拿出顽强自救的行动。女孩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锻炼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自信,减少依赖心理。在避免与年长男性的过多接触的同时,增进与同龄男性的交往,把两性心理转移到常态健康的方向上来。 这是个悟性很好的女孩,我们做了很多沟通后,她坚定地表示,看清了自己的心,一定会努力给自己创造正常的幸福生活。后来,女孩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她告诉我,她已经豁然开朗,不再沉迷,并且与一个年龄相仿的男人开始了交往。我知道这样的心理调节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女孩只要继续自救,就会成功。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