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怎样进行学龄前孩子的礼仪教育?
有些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4岁前,告诉孩子“见到阿姨要叫阿姨”,孩子能够做得很好。但是4~5岁以后,见到熟人反而不打招呼了,父母会数落孩子“怎么越大越不懂事?”,是孩子听不懂成人的话吗?肯定不是,这种行为与孩子认知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关,他只不过想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类问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害羞的行为,有的可能是嘻嘻哈哈的跑开或者索性不理人,有的可能采取对人微笑的方式。总之,孩子们此时兼顾不到社会规范的问题。而此时父母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坚持用语言进行礼仪教育。较恰当的方式是,当场观察孩子的行为,在只有你和孩子的时候指出孩子的问题,他的表现如何,告诉他令人能够接受的行为方式是什么,下次该如何做。这样既照顾了孩子的自尊心,又逐渐让孩子明白了有礼貌、有规矩的礼仪行为,并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的行为。
另外,孩子的礼仪教育离不开鼓励和称赞。此时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别人对他的评价,当孩子自觉地表现出礼仪行为时,父母需要给予称赞,强化他的良好表现。
除了语言教育外,父母的礼仪行为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言谈举止,因此,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的行为之中可以窥见到父母的行为习惯。
训斥、打骂、忽视并不能解决孩子的不礼貌问题,而且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是结合生活的机会教育,需要父母们的细心、耐心以及对孩子的理解。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