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
儿童也会有抑郁障碍吗?
点点9岁了,近4个月以来,烦躁易怒,与同学关系不良,常常哭泣,自认为很笨、没出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伏在桌上,显得很虚弱。最近小考成绩略有下降,称没有人喜欢他,对参加活动缺乏兴趣,有时在家发脾气,掀桌子、摔碗,睡眠欠佳,夜眠不实、常说梦话,早醒,饭量减少。爸爸妈妈也随之一筹莫展,多方打听斟酌之后来到儿童精神科就诊。经医生诊断点点患有抑郁障碍。点点的父母不禁疑惑:“儿童也会有抑郁障碍吗?” 的确,儿童也会有抑郁障碍。儿童抑郁障碍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不愉快、悲伤、痛苦的体验,抑郁患儿表现失去往日的兴趣和和欢乐,言语和活动减少,常感“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高兴不起来。有的患儿甚至出现“不如死了好”的念头或采取自伤和自杀行为。 由于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心境的体验有一定困难而以其他形式表达,他们的抑郁表现是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经常哭泣而不易接受安抚,可能出现睡眠不安或遗尿。儿童抑郁障碍的患儿除了沉闷少语、缺少兴趣外,更多地表现为躯体不适、焦虑、激越、暴躁甚至毁物伤人。但青春期前儿童抑郁障碍并不常见(少见于8岁以下者,患病率﹤1%)。多发生于青少年,在青春期中期,男孩的患病率约为2%,女孩为4%。1998年郭兰婷报道用Bullerne抑郁量表调查10-12岁小学生322名抑郁症状出现率3.4%-11.5%,抑郁症检出率10人(3.1%),其中8人有自杀观念。因此,对于儿童的抑郁障碍更应关注倍加。 根据儿童发育的年龄阶段,分为婴儿期、学龄前期、青春前期及青春期抑郁。 (1)婴儿期:婴儿期的抑郁主要是由于婴儿早期母子分离对婴儿情绪和行为影响所致,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此时若与母亲分离,婴儿即可出现抑郁症状,先表现为不停地啼哭。若已能行走或讲话则四处寻找父母,易激动,约一周后这种抗议情绪减少呈现抑郁、退缩、对环境没有反应,失去兴趣,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障碍,对疾病抵抗力下降。若经过3-4个月母亲与婴儿重新团聚,这种抑郁症状可以逆转,Spitz称这种抑郁为婴儿依附性抑郁症。 (2)学龄前期: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在这一年龄阶段还未充分发展,主要通过非语词性表达来观察抑郁情感,如通过观察儿童不愉快的面容(如视线向下、嘴角下垂),身体的姿势,声音的音调,语言的速度和活动的水平等。儿童对体验抑郁的能力有限,其抑郁心境主要为感受不快乐,兴趣丧失、对过去喜欢的游戏也没有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不与小朋友玩耍,常常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3)学龄期:学龄儿童除可表现与学龄前儿童相同的临床相外,还可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活动减少,兴趣减退,拒绝参加学校表演,丧失对玩耍的兴趣,或玩耍活动的次数有限。可产生抱怨厌烦情绪,如抱怨没有朋友,反复出现相似和自杀的念头。此期儿童已能述说感到不愉快和有自杀的思想,以及对活动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减少等。儿童抑郁障碍的诊断的部分依据是来自于患者病史;如果病史仅仅依靠对儿童本人的询问,那1/4的抑郁障碍患儿会被漏诊;如果病史仅仅靠访问父母,抑郁症状的一般会被漏掉;因此要综合判断来自父母的报告和儿童自己的诉述。 (4)青春期:青春期抑郁较青春期前增多,症状更类似成人。由于青春期已发展了大量的应付行为,故此期儿童抑郁障碍除抑郁情绪外,还可出现行为障碍,可出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厌学、逃学、旷课;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理解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对未来没有希望,自杀行为明显增多;有的患者常服用酒精和药物以改善抑郁情绪。有报道青春期抑郁症约20%存在药物滥用。 由于儿童的发育尚未完善,其心理状态的表达就不如成年人明确。因此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儿童,其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甚至于“翻江倒海”。 下面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些警示符号:
1.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 2.经常恐惧、焦虑不安、烦躁、担心、恐惧。 3.情绪不稳,冲动。 4.容易生气、产生敌意或爱发脾气。 5.无兴趣或总不愉快。 6.生活懒散、不愿上学。 7.注意力不集中。 8.睡不着或睡不好。 9.学习成绩下降。
§简单判别法:当孩子的心理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年龄不符,与他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及受教育水平相抵触时;或当他的行为及情感给他本身或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造成持续、反复多次的痛苦时,这个孩子就可能有了“心理障碍”。 孩子的抑郁障碍的表现与成人有明显不同。孩子的疾病不是成人的雏形,切莫照搬成人模式去在孩子身上套用。而且还应该与应激反应、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等疾病鉴别。而儿童抑郁障碍的患儿除了沉闷少语、缺少兴趣外,还会表现出躯体不适、焦虑、激越、暴躁甚至毁物伤人。而这些情况往往经由有经验的儿童精神专业的医生才能识别出来。所以,有上述表现的孩子的家长应带孩子正确就诊,经过综合性的适当治疗,才可以使孩子走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 温馨提示:千万不要只为孩子的所谓名誉与外界压力而耽误孩子的治疗时机。愿天下孩子顺利康健!愿天下父母安心随愿!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