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完美的误区
日期:2009年08月11日           来源:《心灵世界》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是一种品质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人类正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完善着自己,而使得自身脱去了树叶做的赖以遮羞的衣服,变得越来越漂亮,成为这个世界万物之精灵。如果人只满足于现状,而失去了这种追求,那么人大概现在还只能生活在森林中爬行。 

  只是,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度,就像水到了100度就会沸腾,到了0度就会结冰一样,追求完美超过了一定的度,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物,都要不可为之而强为之,不达到想像中的彻底完美誓不罢休,那就是和自己在较劲了,它便不是追求,不是完美,而是一种负担。长此以往,心里就会系上解不开的疙瘩,而且这疙瘩会系得越来越大,会系得越来越死。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像是一根树枝,即使再坚硬,也会渐渐承受不了这种越发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是我们自己找上门的,我们以为它是对我们有益的,开始它也确实激发过我们而曾经对我们有益,但后来它就这样成为了我们的负担。这很像我们开始以为它是一颗美人痣,谁想到到后来它成为了我们脚底下的泡,磨得我们生疼。便像古语说的那样:过犹不及。打一个比喻,就像奥林匹克中的体育比赛,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这口号没错,但是有的运动员为了快了更快、高了更高、强了更强,追求一种超越一切的完美,总想使自己成为王中王冠中冠,最后不惜服用违禁药品,这就和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都知道,只能是毁了当初完美这个良好的愿望,也毁了自己。更高更快更强没错,但什么事都是有极限的,挑战极限,就是和自己挑战,和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挑战,在主观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只能在客观世界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服用违禁药品而毁灭自己的运动员,其实是和我们由于过度追求完美而造成心理疾病是一个道理,只是他们走得更远。 

  我们有时常常遗忘或者忽略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的谚语,比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比如十个手指伸出不一般齐;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比如甘蔗难得两头甜;比如水大漫不过船……虽然,这些谚语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祖辈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我们不要以为它们太老、说的次数太多就看不起它们。对比完美,其实不完美或者说欠缺,是更常见的,是环绕我们人生和生活周围的。我们不要以为欠缺或者残缺就不是美。有时,欠缺或残缺恰恰是一种难得的美。别的不说,缺了胳膊的维纳斯不就是一种难得的美吗?如果我们非得以为只有完美才算是美,非要把维纳斯的胳膊给找回来,然后再接上,还会有这种难得的美吗?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欠缺一点,没准正是最佳时候。比如少吃一口,生命长寿;比如微醺状态,恰恰是极乐时分。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偏偏要吃得撑破了肚皮,喝酒醉得一塌糊涂,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受罪。我说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会跌进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误区,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招手出现的,是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作为引导的。难道吃饭喝酒还是什么坏事吗?难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平常的事情吗?我们就是这样从平常渐渐走向极端的,开始时的美好愿望,被日后的逞强、虚荣代替,心理上便渐渐磨出了老茧,自己却浑然不知。 

  想想以往我们经历过的历史,其实也曾经有过相似的例子。比如,我们当初提出要超英赶美,要敢想敢干,要一日赛过20年,不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追求吗?大跃进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历史进程中,难以从记忆中抹去。同样,超越现实超越自身本来具有的度,而将完美无限扩大,做力所不及的努力,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左派幼稚病”。 

  我国儒家学派讲究的中庸之道,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遭到批判。其实,中庸之道并不像我们所批判的那样具有政治色彩,或鸭子过河随大溜,或只是和稀泥的庸俗把戏。它本身所具有古人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以及人生智慧,是足够我们品味的。“过犹不及”,就是孔子提出的。中庸讲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本性和人自己依照这个客观世界本性去做的准则,以及修明自身之道,都是极具辩证法和哲理的。在我国古代得中庸之道而被推崇的人,是大智者,比如大禹。只是我们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越来越偏颇,甚至出现过敌对,把本来一张美好的面孔画成了丑角的模样,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经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中庸之道被我们抛弃,而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出现以极端为美的流行趋势。我们不以为这样做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而以为是一种精神上的补药。对比长时期被我们丑化的中庸之道,完美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其实却也很可能是一个漂亮的陷阱,将我们陷进里面的泥塘,我们却以为是席梦思软床。 

  难道不是这样吗?没结婚时,众里寻他千百度,挑了又挑,个头、长相、学历、家庭、财产……一一尽善尽美,总幻想着有个最美好的罗密欧或朱丽叶在等着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害了自己。结了婚,完美的恋人形象打了折扣或彻底破灭,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着孩子不是天才,也起码要出人头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委屈。于是,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名牌的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积攒下为孩子所用的所有的钱……把自己年轻时未竟的宏伟蓝图,尽情勾画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丢了初一,一定会在十五找补回来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万一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多少人就是这样不知道中庸之道,不知道迂回,不知道变通,不知道及时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脆弱的心理就这样在一瞬间垮掉,一辈子就是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失掉了。 

  所以,我说完美是一个误区。 

  所以,我说追求完美可能会造成我们心理的负担、障碍乃至疾病。 

  我们不该忽视它,而要正视它。心病还须心药医,首先要摆脱这个漂亮的误区。画在墙上的画可能会很漂亮,作为艺术品,当然可以画在墙上;我们也可以欣赏,但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会真的像画一样;甚至我们自己也真的能走进画中,做一个画中人。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