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浅谈青少年近视的防治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出现近视的年龄越来越小,小学生里1/3是近视,初中生有一半以上是近视,高中生更达到了70%、80%以上,特别是大城市、发达地区,这个比例可能还要高。随着两年前我国青少年近视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青少年近视防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还是受到了来自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近视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因素。如果爸爸妈妈都是近视眼,孩子发生近视的风险要高3~4倍,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眼,孩子100%是近视眼。而且这种遗传性的近视发病年龄小,每年度数增长快,最终的近视度数很高,并且会合并一些眼底病变。除了父母遗传的因素以外,更多的近视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非常重,课余时间还要去上各种辅导班,学英语,学奥数,学画画,学钢琴,导致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眼睛和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是近视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读写姿势不正确。眼睛和书本距离过近,眼睛会动用过多的调节,如果得不到放松,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近视。 第三,阅读时的光线不足,或者纸面的反光过强,也会使眼睛过度疲劳,造成近视。 第四,无节制的接触电子屏幕产品。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已经是越来越普及了,如果孩子过度的接触电子屏幕产品,这些闪烁的屏幕对眼睛的刺激性很大,长时间盯着屏幕看比传统的书本更容易引起视疲劳,诱发近视。 第五,不正确的验光配镜。有些孩子觉得自己是近视了,没有经过医院正规的散瞳验光,而是在眼镜店直接配副眼镜来戴。由于配镜时没有把调节因素完全去除,验出的度数很可能会偏高,长期戴过高度数的眼镜会诱发远视性离焦,导致眼轴过快增长和近视度数加深。 第六,时髦的长刘海、眼睑倒睫会造成形觉剥夺,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看报、看电子书、玩电子游戏,会增加对视觉的干扰,这些都会促进近视的发生。 此外,爱挑食的“豆芽菜”和爱吃甜食的“小胖墩”也是近视的易发人群,营养不均衡,身体和眼睛都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也会导致近视的发生。 如果发现看东西距离变近了,看不清黑板和电视屏幕了,总想眯眼、歪头、皱眉才能看清楚,看东西容易累,看一会儿就模糊了,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看看是不是发生近视了。由于青少年的调节力强,一定要散瞳验光才能区分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如果是假性近视,通过散瞳放松调节,视力是可以恢复的。市面上一些放松和改善调节的眼药和仪器主要是针对假性近视。如果是真性近视,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无创的治疗方法把近视度数降低,对青少年来说,最主要、最安全的方法仍然是配戴框架眼镜。关于戴眼镜有一些认识的误区,有些家长会认为“戴上眼镜就摘不下来了”、“会越戴越深”,实际上,不管戴不戴眼镜,如果不改变不良的用眼习惯,近视的度数还是会增长。研究证明,如果配戴合适的眼镜,会比不戴眼镜的孩子近视发展的更慢。不戴眼镜,看不清楚容易引起视疲劳,反而会促进近视的发展。当然准确的验光是关键,所以一定要到医院来进行细致的检查,并且定期复查视力,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机会散瞳验光,看看近视是不是增长了,如果需要及时更换眼镜。如果近视发展过快,每年增长一两百度以上,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可以起到一定减缓近视发展的作用。一种是角膜塑形镜也就是OK镜,夜间戴白天摘,靠夜间配戴的时候使角膜变形来获得白天的良好视力;还有一种是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也就是RGP,是白天戴的,适用于近视度数高、散光大的情况。像所有的隐形眼镜一样,无论是OK镜还是RGP都需要严格的清洁和护理,并定期去医院复查,避免角膜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真性近视,近视治疗更重在预防。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可以使假性近视视力恢复,真性近视延缓发展。近视的预防,首先读写姿势一定要正确,身子要坐直,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课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第二,用眼时间也不要过长,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一般来说近距离用眼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让眼睛休息10分钟。休息的时候可以做做眼保健操和晶体操,所谓晶体操就是看远处目标和近处目标的快速交替,可以改善调节的张力和灵活度,多看看远处,多参加户外活动,视野开阔了,才能让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不熬夜,作息规律,晚上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眼睛和身体都得到充分休息。第三,要注意阅读的光线,亮度要合适,台灯放在左前方,这样写的字不会被手的阴影挡住,晚上的时候屋里不能只开个台灯,大灯也要打开,周围环境也要亮,这样才不会有太强的明暗反差。第四,要改掉一些不良用眼习惯,不要在乘车时、阳光下、走路时看书,也不要趴着和躺着看书。 最后一点就是,不挑食,少吃甜食。要均衡营养,全面补充各种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A、B1、B2、C、叶黄素以及钙、锌、铬等微量元素。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