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八项措施预防错合畸形
日期:2011年04月10日           来源:北京友谊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十条标准中已将牙齿的健康状况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压力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口腔的健康和美观,要求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据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黄晓峰副主任医师介绍,错合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其概念不仅仅是指牙齿错位和排列不齐,而是指由牙颌、颅面间关系不调而引起的各种畸形。2000年全国性的调查显示错合畸形的发病率为50%-70%。错合畸形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个别牙齿错位(如拥挤、牙间隙),牙弓形态和牙齿排列异常(如反合),牙弓、颌骨、颅面关系的异常(脸型异常)(如开合),骨骼异常(如上颌后缩下颌前突、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双颌前突、偏斜等)。引起错合畸形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造成。遗传因素对骨骼的影响更大,某些特定的畸形显示一定的家族倾向,如III类错合(兜齿),开合(前牙不能咬合)等。环境对牙齿的排列影响更大,包括:吮拇、咬指、咬舌、咬物、口呼吸等。 
    错合畸形的危害主要有: 
    1、局部危害性 
    (1)影响颌面的发育。如前牙反合引起的新月状面型。一侧后牙错合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 
    (2)影响口腔的健康。错合的牙齿拥挤错位,刷牙时不易清洁,使得食物残渣长期滞留在牙间隙,而好发龋病及牙周损害。 
    (3)影响口腔功能。如前牙开合造成发音的异常;后牙锁合可影响咀嚼功能;严重下颌前突则造成吞咽异常;严重下颌后缩则影响正常呼吸。 
    (4)影响容貌外观。各类错合畸形可影响容貌外观,可呈现开唇露齿、双颌前突、长面或短面等形。  
    2、全身危害 
    错合畸形不但对牙颌颅面的局部造成危害并且对全身也可造成危害,如因咀嚼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及胃肠疾病,此外,由于颜面的畸形对个别患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遗传因素的预防很难,据有关资料统计,错合畸形中的60%—70%是由后天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环境因素的预防是行之有效的。黄大夫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来预防错合畸形的发生: 
    1、预防儿童吮拇 
    吮指是婴幼儿最初学会神经反射的一种行为。正常儿童几乎都有吮指习惯,儿童在2岁或3 岁前有吮指习惯可视为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习惯通常在3岁以后逐渐减少而自行消失。在这之前强制中止是很难的事,在这之后继续存在则属于不良习惯,可导致明显的错合畸形。 
    2、预防口呼吸 
    张口呼吸可造成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颌牙前牙前突或拥挤不齐,甚至导致开唇露齿、牙龈肥厚增生等。 
    3、预防偏侧咀嚼 
    多发生在乳牙后期。 偏侧咀嚼可见于一侧有磨牙深龋, 或有乳磨牙早失,或有错合存在, 从而影响了该侧牙列的正常咀嚼,儿童愿意用健侧咀嚼食物,形成偏侧咀嚼习惯。偏侧咀嚼的后果是下前牙中线向咀嚼侧偏移,颜面左右两则发育不对称。废用侧咀嚼功能低下,牙颌发育较差且缺乏自洁作用,使牙垢、牙石堆积,易发生龋病和牙周病。 
    4、预防吐舌 
可形成前牙部分开牙合;舔舌习惯可使前牙向唇侧倾斜,并出现间隙;伸舌习惯易造成前牙开牙合与下颌前突畸形。 
    5、咬物习惯   
    咬铅笔和啃指甲,咬指、三角板、衣角、袖口、手帕、被角、 枕角及吮吸橡皮奶头等。咬物固定在牙弓的某一部位,常形成局部小开合畸形。 
    6、睡眠习惯  
    儿童睡眠时,经常用手、肘或拳头枕在一侧的脸下,有时用手托一侧腮部读书或思考问题,都可阻碍合、颌、面的正常发育及面部的对称性。 
    7、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 
    如乳牙早失、乳牙滞留、恒牙早失、恒牙早萌、恒牙萌出顺序紊乱、多数乳磨牙早期缺失、.乳尖牙磨耗不足、下沉乳牙等。 
    8、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儿童出生萌牙后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防治,如龋的早期治疗、口腔不良习惯的早期纠正、乳牙早失的缺隙保持以及滞留牙多生牙的及时拔除等。 
    黄大夫说,错合畸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错合畸形的发生,要认真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当错合畸形发生的早期,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早期矫治,阻断错合畸形向严重发展,将颌面的发育导向正常(阻断矫治);早期发现牙列严重拥挤采用顺序拔牙治疗;早期牙源性前牙反合使用简单的矫正器矫治,可以防止向严重的骨骼畸形发展。8岁—15岁是做牙齿矫正的最佳年龄,因此家长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牙齿,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的口腔科进行治疗,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