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新生儿科普常识问答
1、什么是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2-3天起,皮肤会出现轻度黄染,眼睛的巩膜也发黄,这种黄疸在出生后第4-6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退,直到消失。这种现象在多数新生儿都会发生,而且黄疸的程度都不太重,其血胆红素小于12mg/dl, 不会给小儿带来不适和异常,故称为生理性黄疸。发生了生理性黄疸,年轻的父母不必紧张。如果血胆红素局限在12mg/dl以内,不会超出生理性黄疸的范围,不会给小儿造成影响,不用特别处理。如果血胆红素超出了12mg/dl,则认为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分析黄疸发生的原因,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治疗措施。 2、喂奶的正确姿势 母亲在哺乳前应把准备工作做好。首先要检查小儿是否排了尿或大便,更换干尿布,再洗净自己的手,用清洁毛巾和温开水擦净奶头及周围皮肤,然后开始喂奶。母亲最好采用坐位、把小儿抱起。为了喂养方便,母亲应将哺乳一边的脚用矮凳垫上,使大腿抬高,让小儿斜靠在母亲大腿和手臂上,使母子都感到舒服。在小儿吮吸几分钟后引起下奶反射,乳汁会自动流出,俗称起痉。这时因下奶多,小儿来不及下咽而引起呛奶。因此,喂奶时母亲必须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夹住奶头,控制奶的流量。同时也能防止乳房堵住小儿的鼻子影响小儿呼吸。每次喂奶后,应将婴儿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轻拍打其背部,以排出胃内空气,防止吐奶。喂完奶后不要让婴儿继续含着奶头,以防止乳房或母体堵住婴儿的口鼻引起窒息。特别是夜间哺乳时尤应注意。 3、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体重是反映儿童健康的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健康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4公斤。出生后一周之内,体重可下降6~9%,称之为生理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一周以后体重迅速增加,每天约增加25~30克。 身长是仅次于体重的、反映婴儿健康状况的指标。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身长47~53厘米。新生儿时期身长增加3~3.5厘米。 头围和囟门是反映婴儿是否有脑部和全身疾病的重要指标。新生儿头围男孩平均34.8厘米,女孩33.7厘米。新生儿时期一个月头围增加1~2厘米。 婴儿头的前额上部有一菱形发软的无颅骨区叫做前囟(俗称囟门),前囟隆起或凹陷都是不正常的,应到医院检查。 4、新生儿尿布疹的预防及处理 新生儿皮肤细嫩,尿布宜用柔软、浅颜色而有吸水性的棉布,禁用带色的红布或蓝布。尿布要用弱硷性肥皂来洗涤,再用清水漂净肥皂,最好在日光下曝晒,干燥后使用。婴儿的尿布湿了要及时更换,大小便后要冲洗臀部,以保持皮肤清洁。也可预防性涂臀油,注意不要使用油布或塑料布直接包裹臀部。 如果婴儿臀部护理不当,常易造成尿布疹。表现为臀部皮肤潮红,有散在的红色丘疹,严重的可有皮肤溃糜烂。有尿布疹时禁用肥皂水清洗臀部,洗后用毛巾吸干水分,在室温条件允许时暴露臀部于空气中。也可用灯泡照射臀部,灯距患处30~50厘米,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烤后酌情涂以油剂或药膏,有破溃糜烂时,应到医院诊治。 5、新生儿皮肤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初生时皮肤上覆盖有一层灰白色胎脂,有保护皮肤和保暖作用。新生儿皮肤薄嫩,而且富于血管,容易擦伤而致细菌感染,严重者还可导致败血症,因此皮肤的清洁和保护极为重要。 每天为新生儿沐浴时注意检查皮肤粘膜的情况,包括颜色、有无化脓灶和出血点等。每次大便后温水洗净臀部,避免发生尿布性皮炎。尿布应用浅色、吸水性强的棉布,勿用塑料或橡皮制品。衣服应柔软、宽松。我国传统的“蜡烛包”式包裹婴儿的方法不适于孩子的发育,不宜采用。 6、新生儿脐带的护理 由于采用结扎脐带的方法不同,因而脐带脱落的时间不同。脐带未脱落前,注意不要让湿尿布浸泡脐部,如局部有点液体,可用消毒的棉棒擦去。如有红肿,先用棉棒沾酒精擦洗,注意将脐轮内擦净,再涂以抗生素软膏;如同时有发热、精神不好,吃奶不好,应到医院去检查。脐带脱落后,要注意局部有无分泌物,有无红肿,分泌物是一般液体还是脓性液体。如局部是脓性分泌物,尤其新生儿有发热、吃奶不好,精神不好,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7、新生儿啼哭 人们常把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看作是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标志。如果生下来不哭,就意味着不正常。生后窒息的孩子一般不哭,这往往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哭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可以说哭是呼吸运动的一个标志,有力的哭声就是深呼吸的体现。父母亲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哭声。足月产的新生儿哭声洪亮;早产儿哭声弱小无力;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哭声小、弱、短,有时哭声发哑;有肺炎的孩子哭声小且短;孩子饿了哭声由小变大,一旦喂奶,哭声骤然停止,吃奶即不再哭,有时还会露出笑容;尿布湿了,室温过高,孩子也会大声哭闹;孩子消化不良、肠痉挛引起的哭闹,哭声尖锐,哭时二腿乱蹬。孩子哭闹得厉害找不到原因,尤其伴有呕吐、腹胀、精神不好、不吃奶、发热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8、新生儿黄疸 在新生儿出生的头几天大部分婴儿会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我们称之为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所致。其中绝大多数婴儿没有病理原因,黄疸程度较轻,能自行消退,精神及吃奶好,这类属于生理性黄疸;而部分新生儿由于一些病理因素导致黄疸加重,进展较快,或迁延不退,需要治疗才能好转,此类属于病理性黄疸。为什么新生儿期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呢?是由于新生儿出生早期体内胆红素的产生增多,而其代谢及排泄能力低下,使得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 4~5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出生后2周内,早产儿在3~4周内黄疸可以消退,大约50%~80%的新生儿可出现生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相比,病理性黄疸常有出现较早(生后第1天内)或较晚(生后1周以后),或进展快,或程度较重,或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等特点。病理性黄疸若未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少数严重病例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有①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②新生儿出生前后有缺氧窒息病史;③母亲孕期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等,或使用过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如催产素;④宫内感染或生后重症感染;⑤母乳性黄疸;⑥其他如患儿有头颅血肿等体内出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等。 出生1周内的早期新生儿,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病易发生重症黄疸。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是指当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同时,在怀孕晚期产生免疫反应而使胎儿的红细胞被破坏(即溶血),出生后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当发生溶血时,除黄疸外,重症者还可有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胆红素脑病等。哪些母子血型组合容易发生溶血病呢?当母亲血型为O型,孩子血型为A或B型时发生率较高,而母亲血型为A或B型,孩子为B或A型可以发生,但发生率较低。因此,当孕妇血型为O型,其丈夫为A或B或AB型时,待分娩后应及时检查孩子的血型,若有母子血型不合,密切监测新生儿的血胆红素浓度,必要时送检母子血样,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晚期新生儿黄疸中最常见的原因为母乳性黄疸晚发型,其临床特点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期已过,而黄疸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再出现,婴儿一般状况好,生长发育正常,尿便颜色正常。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也并非所有母乳喂养的婴儿都发生母乳性黄疸,研究认为可能有些母乳中存在某些成分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或排泄过程,使黄疸加重。母乳性黄疸晚发型主要需要与新生儿肝炎相鉴别,新生儿肝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包括传染性肝炎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多在新生儿晚期发病,黄疸常呈暗黄色或黄绿色,可伴有食欲减低或吐奶,大便呈黄白色,甚至白色,尿色变深黄,染尿布,体格检查有肝脏增大,如有可疑时,应及时取静脉血化验肝功能。 那么如何判别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如前所述,首先黄疸出现的时间非常重要,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如早到出生1天内或1周左右出现,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可能性大;其次是黄疸的程度,黄疸首先从颜面部开始出现,然后躯干自上而下,四肢由近端到远端(即上臂到前臂,大腿到小腿),最后到手脚心。一般黄染达到四肢远端尤其到手脚心则为中到重度黄疸,需要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出生后较早出院的新生儿(一般指生后72小时内出院),由于黄疸高峰期在家中,护理孩子的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孩子黄疸进展情况,建议在出院后48小时到医院复诊。 9、早产的家庭护理 首先要注意保暖和空气新鲜,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4-26℃左右,湿度约55-65%。衣被应轻、软、暖,在小包被外两侧或垫被下放热水袋,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经常湿拖地板,使水分蒸发,提高室内湿度。开窗通风时,要避免阵风直接吹到小儿。集中护理操作,勿过多翻动孩子。 喂养和营养问题。一般每2-3小时喂奶1次。如早产儿没有吮吸能力,可将母乳挤到消过毒的盛器内,用吸管吸奶后慢慢滴入小儿口中。如母乳不足,可用早产配方奶直接喂哺;或按3份牛奶加1份水的比例,再放8%的糖调配成奶液。但配制的牛奶需在小火上煮沸3分钟,保证牛奶无菌,又可使蛋白质凝块变小,容易消化吸收。如喂养得好,早产儿1岁时的体重可达初生时的5倍半。 隔离和预防感染。早产儿室内应避免闲人入内,母亲接触孩子前需洗净双手,平时不要随便亲吻孩子。消过毒的于净的用品不能和其他东西放在一起,锅盖和遮奶瓶的布放置于桌面时应清洁面朝上。如果大人有感冒,要戴好口罩才能护理孩子或喂奶。 其他还要注意孩子的体位,最好是平侧卧,不用枕头。出生后2-4周即可添加维生素A5千-1万单位,维生素D1000-1500单位,直接喂滴;每天补充维生素C50-100毫克,2.5%硫酸亚铁2-5滴。早产儿要长到体重2500克以后,才能接种卡介苗。 10、怎样保持新生儿正常体温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排汗散热能力弱,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所以,新生儿的体温极不稳定。在过分保暖的情况下,体温可上升到40℃,甚至引起惊厥。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保暖不好,体温就会下降,全身冰凉,甚至皮肤硬肿。因此,对新生儿应保持适当温度。外界环境要暖和,冬天室内温度最低保持在20~22℃。夏天室内要通风,避免直接吹小儿,也可在地上洒水或放盆冷水吸热。新生儿不要包得太紧,捂得太严。寒冬季节,室内要有取暖装置,如暖气、生炉火、烧热炕等。如果室温不够,小儿手脚冰凉时,可以在新生儿棉被下放热水袋。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