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冬冬的体格发育有问题吗
日期:2011年01月27日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深秋时节,我家多了一个新邻居。要说最高兴的还是我的儿子,因为新邻居家有一个7岁左右、名叫冬冬的小男孩,这回终于有人跟他作伴了…… 
    一天晚上,冬冬和他的妈妈一起到我家来坐客,当她知道我是保健医生时高兴极了,说是要好好的咨询一下。 
    在与冬冬妈妈交谈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冬冬今年6岁11个月,是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冬冬是个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是个聪明、活泼、可爱又懂事的好男孩,可唯一使爸爸妈妈发愁的就是:冬冬和同龄的小男孩比起来总是显得那么小。 
    经过仔细地询问,我了解到:冬冬的妈妈孕期营养状况不错,也未曾患过任何疾病;冬冬是个足月顺产儿,出生体重3.5公斤,身长50公分,生后没有窒息等病史;生后6个月内采用的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因母亲上班了,只能早晚和夜间进行母乳喂养。仅有6个月的小冬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又怎能受得了呢?除了母乳小冬冬对其它食物一概不喜欢吃,对牛奶更是反感至极,弄的家里人一点办法也没有,眼看着冬冬的小脸蛋日渐消瘦,脸色也不如以前好看了。一岁时的体重只有7.20公斤,身高也只有70.0公分。随着冬冬年龄的增长,在爸爸妈妈的熏陶下慢慢改变了许多,也能喝一些牛奶了,对各种食物也不那么挑剔了。即便是这样冬冬的个头也赶不上同龄的男孩,妈妈因为着急,平时在言谈话语中即便冬冬在场的时候也常常会流露出来。 
    冬冬的身高、体重究竟合不合格呢?我先给冬冬量了身高 (113.0公分)和体重 (19.15公斤)。随后又询问了冬冬2岁以后每年身高体重的增长情况(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数据冬冬的妈妈未能提供给我)。 
    一般评价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拿冬冬此时所测得身长、体重的结果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参考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冬冬身高所处的位置大约相当于第30百分位,体重大约相当于第25百分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把和冬冬同年龄、同性别的100个孩子按照身高由矮到高排队冬冬恰好站在第30个,体重按照由轻到重排队冬冬恰好站在第25个。这种表达方式在儿童保健学上称之为“发育水平”。发育水平只能反映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某一个时点也就是横断面的情况,评价的结果能说明孩子的发育年龄处在相当于什么水平上。具体到冬冬而言,仅从发育水平的角度评价他的体格发育情况,还应属正常范围。 
    第二,在评价孩子体格发育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生长速度是一个纵向观察的结果,也就是说利用小儿生长发育的曲线图,对某一个个体的身高、体重值进行定期、连续的测量,并及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曲线图上,几年积累下来就会得到某一个个体的生长速度的曲线图。这种观察的最终结果就是:体现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个体的不同的生长轨迹。遗憾的是冬冬的妈妈没能提供这方面的数据。这样在评价冬冬体格发育的时候就缺少生长速度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在评价小儿体格发育的时候,还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就是身体的匀称程度问题。匀称程度是对一个个体发育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一般临床用的最多的是用身高的体重来表示体型发育的比列关系,用以说明某一个个体的体型是否匀称,换句话说就是用一定的身高来评价体重是否在相应的增长范围之内。通常用这种方法可以筛出肥胖儿或消瘦的儿童。冬冬的身高是113.0公分,体重是19.15公斤,身高为113.0公分的儿童,只要体重在16.30-23.50 公斤之间均属正常,因此从体型上看冬冬尚属体型匀称的孩子。 
    由此可见,评价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正常与否要进行综合的分析,它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三方面。同时还要考虑到遗传、营养、环境、心理等其它的影响因素。冬冬就是一个例子,从体格发育的角度说冬冬虽属正常孩子,但总体给人的感觉却不如其他同龄儿,其原因之一:在婴儿时期准确地说6~12个月时冬冬的喂养是存在问题的,一是奶量摄入的不足,二是换乳期食品添加的不理想。 我们都知道一岁以内是人生中的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恰恰就是因为冬冬父母没有把握好这一契机,影响了冬冬体格发育的潜能充分发挥,而在此阶段所造成的损失又是以后所无法弥补的。 
    冬冬的妈妈听了这些,一个劲的点头。最后问我:“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我说:“很简单! 从现起1、除每天让冬冬喝500毫升的牛奶以外,应该为孩子提供平衡膳食;2、保证冬冬有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睡10个小时左右;3、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愉快、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使孩子较为长久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尽可能不在冬冬面前谈及孩子个矮一类的话题;4、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一些有助于增高的体育活动,如游泳、打篮球、骑车等运动;5、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也应给予积极的鼓励,使他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家人、父母所给予他的爱。”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