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儿童传染病知识普及:猩红热
日期:2011年07月03日           来源:航天中心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每周疫情显示,本市进入猩红热流行期,报告病例呈明显递增趋势,报告乙类传染病中猩红热居首位。猩红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猩红热是一种名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5、6月份达高峰。5-15岁多发,以学龄儿童发病较高,多发生在托幼及小学校集体生活的地方,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飞沫而传播细菌。潜伏期1-7天,大多数2-4天。病情轻重不等。
    (一)前驱期:起病急骤,发烧,咽痛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有头痛,呕吐。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渗出物。发病初期,出疹之前有舌乳突肿胀,先是白色舌,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后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二)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患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一般2天达高峰,后慢慢消退,2-4天退净,体温逐渐下降。
    (三)恢复期 :疹退后7天左右开始脱皮屑,轻者呈糠屑样脱落物,重者见大片脱皮。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患儿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达10~20×10E9/L,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红疹毒素试验早期为阳性。咽试子、脓液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患儿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医生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
    (1)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7-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只要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猩红热可很快治愈。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口含片。 
    (3)心肌炎、休克等严重症状给予针对性治疗。
    (4)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护理及饮食
   (1) 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消耗和心、肾、关节的负担减少合并症。 
    (2)饮食:应吃些流食、稀饭、要多喝水,有利于排除细菌毒素。忌发物、辛辣、冷饮、油炸、烤炙之品,忌热性水果 龙眼肉、荔枝等。
    (3)、口腔保洁:因细菌多集中在咽部,口腔保洁很重要。年龄大的患儿,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用温盐水漱嗓子。   
    (4)皮肤的护理:出疹时患儿皮肤瘙痒,要将患儿的指甲剪短,用温水擦洗皮肤,帮助止痒。注意出疹时勿用肥皂。脱皮时不要用力搓或撕剥,以免皮肤损伤感染。
    (5) 观察病情;注意发现并发症的象征。出疹期要注意患儿有无心慌、气短、脉搏加快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并发症心肌炎的象征。发病2周左右,注意患儿有无关节肿痛的现象,这是关节炎的象征。发病3周左右,注意患儿有无茶色尿,有无浮肿、腰痛现象,这是肾炎的象征。发现以上可疑并发症的象征,应立即去医院诊断、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其它型的猩红热,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6)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
    1)患儿在家休息,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 7天。
    2)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 3次,每次 15分钟。
    3)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7)食疗小秘方:
    五汁饮:梨、荸荠、藕、麦冬、芦根组成,煮熟后取汤汁可经常饮用。 
    罗汉果饮:罗汉果切成片泡茶饮。 
    绿豆薄荷汤:取绿豆50克,加水适量,煮熟后,取汤汁500毫升,加入薄荷3克,煮沸1~2分钟,经常饮服。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