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麻风病做到“三早”可避免遭残疾的厄运
近日,华北地区一男性65岁患者,15年前出现了下肢红肿、疼痛,逐渐波及面、手、足麻木,眉毛脱落,全身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结节。近3~4年间,下肢的斑块形成了溃疡,并有口歪眼斜,流口水等症状,鼻梁塌陷逐渐加重。曾去数家医院就医,均以脉管炎治疗,未见好转。家属看到中央电视台介绍北京友谊医院关于麻风病的宣教节目后,随来友谊医院就诊,确诊为麻风病。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麻风病科研人员介绍,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慢性、致残的传染病。病程缓慢,潜伏期长,平均5~7年,可长达20余年。男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较多。早期症状仅表现为1~2块浅色斑或淡红斑,并伴有触、痛、温觉迟钝,乃至丧失。由于皮肤不痛不痒,仅有些麻木,未能引起注意;若有怀疑,也因怕诊出麻风病,遭到歧视,因此常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拖延到麻风菌已侵犯到四肢和面部周围神经,使患肢皮肤失去了触、痛觉的保护和汗、皮脂腺等对皮肤的滋润,极易引起干裂和外伤,若不及时处理,造成其它病菌感染,进一步可发展成骨髓炎,导致永久性残疾,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8年全世界登记麻风患者21万,发现新麻风病例25万。麻风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国。新中国成立后,培训了各级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在长江流域、沿海和西南等有麻风流行的省份设立了皮肤病专科防治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五十余年来,我国累计查治麻风病患者约50余万名,90%的县(市)麻风病患病率已控制在1/10万以下。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我国宣布已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国际目标(患病率<1/万)。但是,麻风病分布不均,近年来每年仍发现约1500名新病人,其中半数是在西南多山、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北京市每年均发现外地务工者,辗转多家医院,最后来我院确诊为麻风病,并得到国家提供的全程免费的联合化疗(MDT)。联合化疗是由三种杀麻风菌的特效药物组成,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实验证明,服药一周即失去传染性,规则服药24月可全愈,病情轻者(少菌型麻风),服6个月的两种杀菌药物即可。在治疗中,可照常生活、工作或就学,也不会传染他人。 根据国内外多年研究,麻风菌仅能在细胞内缓慢生长,约2周分裂一次,最适合生存的温度是32℃,不产生毒素,侵犯周围神经,但不侵犯中枢神经,因此,致残但不直接导致死亡。麻风病潜伏期长,至少3-5年,甚至数十年。麻风菌的生存能力并不强,仅有极少数人传染后发病,人群中95%以上的人有自然免疫力,不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皮损的破溃、呼吸道或鼻分泌物。患者家属因长期接触,较易感染。因此国家规定,一旦确诊应每年对其家属体查,排除感染。麻风菌的活力低于结核菌,无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接触病人后仅需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污物焚烧或煮沸30分钟,衣物暴晒2小时即可。 关于联合化疗后的复发问题,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我国西南三省麻风病防治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1986~1997年间,经过在万名患者10年的追踪观察中,其复发率仅为0.03%,远远低于国际1%的要求。防止复发的关键是规则按月和每日服用国家免费提供的联合化疗(MDT)中的三种抗麻风药物。 防治麻风病的目的是控制传染,预防残疾的发生,“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麻风病患者要鼓起勇气,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治,不可有病乱投医。早期发现可以防止传播,是预防残疾的关键!完成联合化疗者即可摘掉“麻风”帽子!让我们消除歧视和偏见,伸出仁爱之手,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共享美好生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北京市诊治麻风病的定点机构,每周三下午设有麻风病专科门诊(电话:83168482,63138565)。如有:1)麻木性皮损(斑、块、结节等);2)外周神经(尺、腓总)粗大,压痛等可疑症状;3)皮损抗酸染色查菌阳性。可到友谊医院进行免费确诊(抗酸菌、皮损特异性病理),并提供特效药物。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