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癌症被人类称之为绝症,闻者色变。然而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癌症对人类的威胁已逐渐减轻,五年生存率大大提高,彻底治愈的癌症病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晚期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却在5%以下!因为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8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仅20%左右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5%,国际上将其称为“二十一世纪医学的顽固堡垒”。
其实,早期胰腺癌并非如此可怕。早期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为90%~100%,5年生存率可达70%~100%。但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和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缺乏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使50%以上的患者被误诊为胃病、肝炎甚至骨质增生等,严重影响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我院胰腺癌课题组由赵玉沛教授牵头,经过30余年的持续努力,在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殊荣。赵玉沛教授一再表示,得奖不是目的,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集结全国力量,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把协和的成功经验进行多中心的评价和推广,为更多患者造福。
胰腺癌细胞起源新观点
胰腺癌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实时、动态演示胰腺癌发生和演进过程的动物模型,首次发现了胰腺癌细胞的起源主要是通过腺泡细胞转分化形成,同时,导管细胞和胰岛细胞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细胞的起源。另外,CDC25B、YAP65及MKP-1与胰腺癌早期发生密切相关,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
课题组还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多株胰腺癌细胞的膜蛋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SLP-2、VDAC-1、VDAC-2、CHCHD3和TOM40是新发现的、与人胰腺癌相关且具有免疫原性的膜抗原,利用这些膜抗原的免疫原性检测胰腺癌高危人群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抗体,将有助于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在国内率先建立3株胰腺癌耐药细胞株和2株耐放射胰腺癌细胞株,研究发现ERK通路可能通过与Caspase家族和Bcl-2家族的相互作用影响胰腺癌化疗耐药。
锁定胰腺癌高危人群
我院结合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于1998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现已写入由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和专著《胰腺病学》,并向全国普及和推广。从目前来看,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 年龄超过40岁,排除肝、胆、胃肠等疾病,伴有非特异性腹痛、腹胀及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下降者;
* 有癌症家族史,有酗酒史和急、慢性胰腺炎者;
* 无肥胖并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者。
赵玉沛教授指出,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的警惕,从事胰腺专科的医师相对容易做到,而多数普通内科、外科医师及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误诊率依然相当高。目前最常见的胰腺癌误诊是将其诊断为慢性胃炎,因为在行胃镜检查时,相当一部分胰腺癌病人也具有浅表性胃炎。因此,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上腹部有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也应进行仔细筛查。
“协和绿色通道”保证患者一周内完成全部检查
因胰腺癌发展迅速,且85%的患者确诊时均属于中晚期,基本外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胰腺疾病诊治协作组,通过临床和辅助科室大力合作,于1998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的概念。
“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保证患者在一周内完成所需检查,明显缩短了胰腺癌高危患者从初诊到确诊所需的时间。经过2年的运行,统计显示我院胰腺癌手术切除率由原来的29%提高到35.5%,而当时国际同期平均水平约20%。
课题组不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本院医学技术的提高,更关注广大地区胰腺癌患者的疾苦。为进一步推广协和先进经验,课题组结合我国卫生经济状况,优化现有诊断方案,并对每种检查方法的权重进行排序,率先在国内制订了胰腺癌诊治流程。此流程对广大基层单位诊治胰腺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科协作 综合实力显优势
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是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系统,通过对胰腺癌常用评估方法的分析和整合,建立了以螺旋CT和血管三维重建为基础,结合内镜超声、PET显像及腹腔镜探查等先进手段的评估体系。利用国内最先进的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术前胰腺癌患者进行可切除性评估(已完成3100例),其准确性高达90%以上,现已替代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成为术前评估中首选的筛查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内镜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内镜超声的单位之一,目前完成胰腺癌术前评估300例,利用超声探头评估肿瘤与周围血管关系、胰周受侵袭状况以及胰周淋巴结转移状况均具有较大优势,同时进行穿刺活检和细胞学检查,评估准确性达90%。
手术仍是治疗胰腺癌的有力武器
课题组负责人赵玉沛教授在数十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突破传统胃造瘘方法的不足,创立了改良式胃造瘘方法,即经空肠胃造瘘术。 该术式最大特点为:①操作简单,较传统胃造瘘更安全。在施行空肠造瘘的近端3-5cm空肠处置入橡胶管,逆行经空肠到达胃内。与空肠造瘘一样,可在术后2周拔除;②在术后第1天确认胃造瘘有效时拔除胃管,这样可避免因长期放置胃管所带来的危害,如肺部感染等,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经过以上努力,我院胰腺癌诊治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手术死亡率降至2%以下、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9.50%。目前,由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联合全国16家胰腺外科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胰腺癌综合治疗体系的研究,正在对一系列胰腺癌治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