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星期日
感冒药 你会选吗?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较为多见。现在正值感冒高发季节,您周围的家人、同事、朋友中感冒的人数肯定不少,但是您对感冒的了解有多少呢?您将如何给他们选择感冒药呢?
感冒俗称“伤风”,是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冒起病比较急,早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鼻涕,2—3天后变稠。可以伴有咽痛、听力减退、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没有发热和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5—7天可以痊愈。下面介绍一下感冒药的种类: ■退热药 对于发热的病人,需要选择退热药物。这类药以解热镇痛药物为主,用于退热、缓解头痛、肌肉关节的酸痛等症状,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在体温超过38℃的情况下就可以服用退热药物,帮助缓解发热及全身症状。而退热药物的作用时间大约是6—8小时,超过这个时间,体温会再次升高,这时需要再次服用退热药物以协助降低体温。 但在使用退热药物时应该注意选择。由于服用退热药物后会大量出汗,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小心使用,并需要补充水分,以免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对于有溃疡病的病人,尽量选择不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以免诱发溃疡病发作。而作为孕妇,应该首先选择物理降温,如果体温不能下降,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止咳药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吸入呼吸道的异物,可借助咳嗽排出体外。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影响工作和睡眠,就需要使用止咳药了。 目前常用的止咳药按照它们的作用部位可分为两大类: 1、中枢性止咳药:如吗啡,可待因类等。镇咳作用强而迅速,但这类止咳药有成瘾性,应该慎用,每天服用不要超过30毫升。此外,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合剂,不要长期服用。现在还有一类镇咳药如右美沙芬,这类止咳药没有成瘾性,可以安全使用。 2、外周性止咳药:这类药通过降低呼吸道感觉神经末梢对刺激的敏感性而产生止咳效果的。常用的有复方甘草合剂,各种止咳糖浆,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上,使粘膜少受刺激,而达到止咳作用。 还有一大类中药类止咳药,这类止咳药一般以寒、热、温、凉四性来分,止咳与化痰又有不同。风寒型,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咽痒,用解表散寒止咳药,如风寒咳嗽冲剂、通宣理肺丸、小青龙颗粒。风热型,咳嗽声重,痰黄,口干,要用清热止咳药,如急支糖浆。晨起咳嗽痰多,或有痰块,多属痰湿咳嗽,要用化痰止咳药,如半夏露、橘红片。若干咳痰少,喉痒,属秋燥咳嗽,或是阴虚,需用润肺止咳药,如川贝枇杷露、秋梨膏。若为干咳,且久咳不止,可适当使用镇咳药,如强力枇杷露、镇咳宁胶囊等。如果自选中成药治疗,应分清自己属于哪型,不可乱用。 ■化痰药 对于咳嗽同时伴有咳痰的情况,应该首先进行化痰治疗再止咳。多痰或者痰液粘稠的情况应选择祛痰或化痰的止咳药。因为,如果痰液潴留在体内,不仅会使病原体在呼吸道内生长繁殖,导致炎症的恶化。这种情况下要禁止选用含有吗啡、可待因成分的镇咳药,不然可因抑制咳嗽反射而引起痰液阻塞,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窒息。所以,在选在止咳药的同时要注意有无咳痰症状的存在,而选择化痰的药物。常用的化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但这类药物会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建议饭后服用。同时,大量饮水也有化痰的作用,每天的饮水量需保持在4~6大杯,可以起到湿化痰液,因为充足的水分可以使痰液变稀,从而更易咳出。 ■抗感冒药 对于有打喷嚏、流鼻涕这些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的抗感冒复合剂或中成药,如含有伪麻黄碱和右美沙芬等成分的药物。这类药物虽然能够快速缓解喷嚏、流涕、流泪、咳嗽等症状,但这类药物多数都含有苯海拉明的成分,会有头晕、嗜睡、乏力等症状,因此,驾驶员和机器操作人员慎用。对于哺乳期妇女和孕妇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服药期间避免同时饮用酒精类饮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哮喘、青光眼、肺气肿、慢性肺部疾病、呼吸困难或因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的病人,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类 由于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对于普通感冒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是无效的,甚至可以加重病情。如存在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临床上经验用药,常选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但这些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而不是自行服药。 感冒通常为良性和自限性,病程多在1周左右,无严重症状者可不用或少用药物。注意休息,多饮白开水、桔汁水或热姜糖水。并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依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勤晒被褥。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抵抗力。感冒用药在连续服用1周后症状仍未缓解或消失者,应去医院向医生咨询。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