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
春季话“春捂”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作为四季之首,是人体养生、防病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春季通常为3—5月,冬寒渐去、春暖徐来,中医将这个时期定义为“阴消阳长、寒去热来”。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气候多变,温差大。民间谚语有:“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三月三月,一日剥皮,三日盖被”,“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等……在四季变换之间,大自然的阳气变换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其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若是要养生防病,则人体阳气变化要顺应自然的正常变化。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对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身体受寒邪所侵而病,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对应办法就是“春捂”,只有做好“春捂”,才能保护初生的阳气不致受到伤害,从而不断生发,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逐渐得以强盛,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我国古代医家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春捂”的必要性。如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说道:“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阴阳者,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张景岳《类经》中说:“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 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时摄养”,这正是因为四时阴阳互根互用,如果春夏不保养阳气,则无以生长;秋冬不保养阴气,则无以收藏。所以要根据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春气而养生,顺夏气而养长,顺秋气而养收,顺冬气而养藏。使人体阴阳之气保持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春捂”,也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冬天,为抵御寒冷,人体皮肤的血管、汗腺和毛孔都处在相对闭锁状态。冬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而皮肤血管却仍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抗病能力比较低。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所以,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该怎样捂?什么人适合捂? 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 一、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学者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二、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三、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会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这是因为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会冻出病来。 五、下厚上薄: “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头部为诸阳之会,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较强,不作为“捂”的重点。而下半身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差,也就成了“捂”的重点。寒邪易伤阳且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志恒言》明确指出: “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腰部、腿部及双脚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尤其是爱美女性,过早的换上薄裙而受寒,暴露的腰部及关节易酸胀、沉重、疼痛等,长此以往还可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妇科病等。 六、有别有度: “春捂”虽是养生之道,但“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春捂”要合理,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要视天气变化情况而定。春季气温温差较大,早晚较冷,可适当“捂”。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虽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并不一致,所以春捂并非千篇一律,人人都捂。如果是阳气偏盛的体质,春天时自身的阳气足以与自然界相合,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体内偏盛的阳气更加亢盛,便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器官出血;春易养肝养阳,但平素肝阳过盛的人,盲目“春捂”,还会导致头痛晕眩、高血压等,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春火”。因此,体弱的老人和儿童以及阳虚体质的人,适合“春捂”。
“春捂”是养生、防病的一种方法,若要身体健康,还需通过积极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保持身心愉悦,正应了《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