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星期一
有机溶剂可能带来的危害
有机溶剂是指能溶解不溶于水的某些物质,尤其是脂溶性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以来,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其用途日趋广泛,生产使用量日益增加,目前有机溶剂的种类已达3万多种。
有机溶剂的应用日趋广泛,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观察到有机溶剂的踪影。有机溶剂与纺织工业关系密切,丁醇、三氯乙烯等用于棉织品的脱蜡和毛织品的脱脂;乙二醇、甲醇等用于纺织品的软化剂及重氮染料的附剂;四氯乙烯广泛用于纺织品的干洗。在油脂工业,利用有机溶剂从油料作物中萃取、精制油脂,达到油脂成分高度利用的目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家庭装修和家具购置过程中,各种涂料和粘合板材势必要进入到我们的居住空间,因为在涂料生产加工行业,有机溶剂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汽车进入我们的家庭的同时,汽车防冻液,汽车轮胎制造等领域,与有机溶剂密不可分。有机溶剂种类和用量的不断增加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能给人们带来了健康方面的损害。 有机溶剂种类繁多。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区分为芳香烃类有机溶剂,以苯、甲苯、二甲苯最具代表性,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印刷、炼焦、油漆涂料、制鞋等行业;脂肪烃类溶剂以正己烷最具代表性,属于低毒类神经毒物,可引起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在化工、电子、制鞋、皮革等行业频频导致职业危害。醇类溶剂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以甲醇最为常见,是有机化工的基础原料和优质燃料,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具有较强的毒性,对神经系统影响最大,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还能损害人的视力。 有机溶剂对皮肤、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接触高浓度可以导致中毒性脑病,患者通常表现有头晕、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这属于有机溶剂共有的毒性作用。而每一种有机溶剂还可以存在其特殊的损害效应,包括脏器损害、致癌作用等。 早在1928年,Delor报道长期在较高浓度苯接触会引起白血病,我国在50年代中期即开始了有关苯中毒的研究,对苯中毒导致的造血系统损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白血病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尽可能以低毒有机溶剂替代苯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区的迅速发展,使用三氯乙烯做清洗剂或溶剂的接触机会大增,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三氯乙烯职业接触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肝脏和肾脏损害,我国医务工作者还发现其导致的剥脱性皮炎,成为三氯乙烯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甲醇作为常见的有机溶剂,不仅可以造成职业危害,更为多见的是作为假酒屡屡造成群体性急性中毒事件,所导致中毒性脑病、代谢性酸中毒和视神经损伤,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概率。以正己烷清洗手机、电脑显示屏,将正己烷慢性中毒的周围神经损伤群发病例引入了高新技术产业,“毒苹果”事件被人们所热议。 近年来,不同有机溶剂混配使用,给健康防范带来新的课题。传统的“天那水”不仅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更由于添加氯仿等氯代烃类化合物,屡屡导致急性中毒性肝损伤。有研究者报道,给大鼠吸入汽油、二甲苯和甲醛等有机溶剂,其损害效应不仅仅是人们已经认知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还出现了出现蛋白尿、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肾小球足细胞的节段性损伤。我国医务工作者报道,接触室内装修的油漆涂料、汽油、柴油,可以导致肾病综合症,提出了有机溶剂相关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媒体报道的“美院大学生画出肾损害”的可能。 有机溶剂具有易挥发特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发现部分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吸入后能迅速产生兴奋、陶醉的欣快感觉和类似酒精的酩酊状态,这些人是早期的有机溶剂滥用者。滥用物质最常见的是香蕉水,被称之为“香蕉水游戏”。近年来在部分国家,青年人滥用有机溶剂的概率有所增加,成为世界范围内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规避有机溶剂的伤害重在预防。对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有机溶剂,必须做好密闭化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存在有机溶剂的工作场所,应当定期检测空气中各种有机溶剂的浓度,使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于苯、卤代烃类化合物、甲醇、正己烷等危害较大的化合物,应当通过工艺改革寻找低毒替代物,减少人的接触机会。而对于家庭装修的有机溶剂接触,除了购买安全环保产品外,在入住前应当充分开窗通风,将空气中的有机溶剂控制在安全的剂量水平。有机溶剂的滥用与依赖,有可能导致潜在危害,需要提醒家长、教育机构和有关方面的注意。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