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如何看待荧光增白剂的到来?
媒体报道,2010年11月29日小学生调查发现市场上部分鲜蘑菇被增白剂污染;2011年4月22日北京多家影院爆花米桶可能含有荧光增白剂,担心会危害消费者健康;2011年6月27日,国内某洗涤产品生产企业对消费者指其洗衣液含致癌物荧光增白剂做出回应,称洗衣液使用的荧光增白剂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由此,人们关心自身是否在接触荧光增白剂,它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英国物理学家George Gabriel Stokes于1852年首次阐述了荧光现象,1929 年Krais.P首先发现6,7- 二羟基香豆素具有荧光增白作用,1940 年德国IG公司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荧光增白剂,开始了其商品化历程。目前世界范围内报道的荧光增白剂约有15种基本结构类型,近400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应用于造纸、洗涤剂、塑料、涂料、油墨、皮革等生产领域,其中与我们接触较多的是用于洗涤剂、纺织品中的品种,这些品种大多是水溶性的。。 荧光增白剂能吸收人肉眼看不见的近紫外光,再发射出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荧光增白剂这种光学性能被用来提高纺织品、纸张、塑料等制品的白度和光泽。在造纸工业中,有人把荧光增白剂比作该行业的“工业味精”,是生产高白度、高品质纸产品必需使用的功能性助剂,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后制备的纸张,白度可提高10%以上。 纸制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卫生工作者曾经对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FWAs(二氨基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的光毒、光敏和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其光毒、光敏和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2007年,我国卫生工作者对某地市场销售的一次性妇幼卫生用品中荧光增白剂情况进行调查,抽检一次性使用妇幼卫生用品109份, 荧光增白剂检出率为10.09%,其中婴幼儿纸尿裤、妇女卫生巾、卫生护垫的检出率分别为8.33%、10.42%和12%。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荧光增白剂FWAs具有光毒、光敏和致突变性,有关专家认为鉴于FWAs的毒理学资料结论尚不统一,建议在贴身穿着的内衣裤、卫生巾和婴儿纸尿布中,不宜加入FWAs,以防造成伤害。目前国内一次性使用妇幼卫生用品的原料,部分为购买国外的纯木浆,而部分纯木浆已经添加荧光增白剂。 洗涤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有研究人员认为,在洗涤剂中添加适量的荧光增白剂,不但能改善洗涤剂的外观,同时还能增加被洗涤织物的白度或鲜艳度,改善洗涤效果。荧光增白剂最初应用于纺织纤维领域,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塑料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塑料制品的外观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用荧光增白剂来改善塑料制品的感观色泽越来越受到关注。 评价一个化学品的安全性或者毒性, 往往要经过各种毒性和毒理学的检测,如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诱变性、刺激性、过敏性以及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等。实验表明,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洗涤剂,采用手洗的方式洗涤衣物时,皮肤会吸附荧光增白剂。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不再用手接触含荧光增白剂的制品,则在72小时后, 原先吸附在皮肤上的荧光增白剂就会因其他的洗涤活动而去除。 国外学者研究了荧光增白剂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他们将荧光增白剂溶解于水中, 以5毫克/公斤体重的剂量给动物口服或是采用插管喂入,排泄物中可检出荧光增白剂, 但是在所有的器官中均未检出,表明荧光增白剂在动物体内不会被吸收。 国外学者关于荧光增白剂粘膜刺激、伤口愈合过程、皮肤过敏试验、致癌性等研究方面,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未看到显著的损害效应,但是也存有不同的研究结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看到的损害效应,是荧光增白剂所致,还是其他附加因素的结果。 荧光增白剂已经进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将如何看待荧光增白剂的到来?首先需要看到关于荧光增白剂生物安全性的争论是存在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荧光增白剂是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化工产品,类似于在食用菌中人为添加,无论是否导致了中毒的发生,都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有作者认为,荧光增白剂被人体吸收后, 在人体内蓄积,削弱人体免疫力, 加重肝脏负担, 同时还可能导致细胞畸变。在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荧光增白剂的应用应当有所限制,例如国家关于一次性生活用纸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整治工作中规定, 质地良好的卫生用皱纹纸的自然白度可以达到要求, 无须添加荧光增白剂。■ 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 郝凤桐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