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夺命”保温板,元凶是哪个?
随着材料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现代建筑物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火灾烟气中的毒物品种及数量变得更为复杂。而伴随城乡建设的发展, 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公共娱乐场所、商厦货场的数量也越建越多, 发生火灾毒、烟气伤害的概率在不断增加。
2008年深圳舞王俱乐部火灾、2009年央视在建配楼火灾及2010年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揭示,导致现代建筑物火灾中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烧伤,而是包括有机保温材料在内诸多新材料高温燃烧条件下,释放出的多种化学物质。人们在总结刚刚发生的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时,就有人将死亡元凶指向氰化氢。 火灾烟气的成分和毒性极具复杂性。一方面,成分和毒性与燃烧物的种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空间、气流条件和燃烧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有害成分。因此,火灾中烟气毒性评价和预测,正在发展为一项专门的研究技术领域,来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将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致人死亡元凶指向氰化氢,除了需要得到相关科研、调查的数据支持,还要观察幸存者中有无急性氰化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相关的治疗。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曾针对常见建筑装饰材料的燃烧气体产物进行分析,在聚丙烯酰胺、聚氨基甲酸酯、脲-甲醛树脂等材料的燃烧气体中,的确检测到一定剂量的氰化氢,但是依照构成比例分析,含量最多的依次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其他成分还涉及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氨等物质。 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现场调查资料显示,导致火灾以及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是使用大量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墙体保温材料。国内卫生防病机构曾经对大量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现场进行空气采样检测,证实主要的气态有害物质为甲苯二异氰酸酯,这可以提示为何2009年央视在建配楼火灾中受伤害的消防员,既不主要表现为灼伤,也未曾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意识障碍,而集中表现为急性肺损伤。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发生过拆解万吨级旧冷藏船,以气焊切割引燃聚氨酯硬泡沫塑料保温层产生大量烟雾,进而导致船舱内13名作业人员中死亡11人的重大事故。现场调查也提示死者并非是死于烧伤,将有毒物质锁定在一氧化碳、氰化氢和甲苯二异氰酸酯。 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现场调查资料还显示,大楼失火引燃大量聚氨酯保温板,存在违规操作行为,但是聚氨酯保温板并非“伪劣产品”,在技术指标上,其热传导系数只有聚苯乙烯保温板的一半,保温性能良好。与当前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聚苯乙烯保温板相比较,聚氨酯保温板在合理添加阻燃剂的前提下,相对不易引燃,而且价格比较昂贵。问题是一旦发生火灾,局部温度将大大超出聚氨酯保温板200℃-300℃的安全范围,其燃烧并释放有毒烟雾的过程必然会发生。 当前,还没有性价比更为优良的保温板材可以完全替代聚苯乙烯保温板和聚氨酯保温板。而且火灾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成分复杂,解决保温板材安全性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火灾烟雾有害的全部问题。仅就保温板材的使用而言,区分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的建筑,在使用上提出规范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郝凤桐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