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屡屡发生儿童铅中毒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儿童铅中毒事件?答案似乎是清晰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地区在权衡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上,侧重于考虑经济增长,引进了存在污染的企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这可能不是全部答案。
医学界在研究重金属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时,确信由于儿童是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在受到铅等重金属危害时,更容易造成神经行为等方面的损害,同等接触剂量条件下,受伤害程度明显超过成年人。铅是常见的有害重金属,人们对其危害的研究历史较长,由此掌握了比较详尽的医学数据,逐步形成了儿童和成人两个不同的铅中毒诊断、处理技术体系。在铅中毒判定尺度上,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美国CDC提出的儿童血铅超过100微克/升即为儿童铅中毒的说法,对我国相关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及《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其技术要点显然还没有被人们真正领悟。
人们判断成人铅中毒,首先需要确认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血液系统的损害,在临床病症的基础上,结合血铅、尿铅超标情况综合判定。其中血铅的判定经常以400微克/升作为起点,判断阈值明显高出儿童铅中毒的基准。
而目前对儿童铅中毒的判定,基本不考虑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的阳性体征,仅仅以血铅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由此带来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儿童血铅检测的医疗机构,必须确认其仪器设备配置、检测方法选择和人员技术水平达到相应的质量管理要求,因为你提供的是儿童铅中毒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儿童铅中毒有了独立的判定标准,加上我国诸多地区医疗机构中能够开展的重金属检测项目以血铅检测居多,客观上造成儿童铅中毒更容易识别,也更有可能识别,或许是儿童铅中毒事件频发的次要条件。
没有人怀疑汞、镉、锰等重金属及类金属砷对儿童的损害效应大于成人。但是迄今为止,医学界还没有单独的儿童汞中毒、儿童镉中毒、儿童锰中毒和儿童砷中毒诊断技术标准。纵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医疗机构,与血铅检测手段相比较,其他重金属、类金属的检测资源更为匮乏。成人化的诊断尺度,加上相应检测手段的不足,会不会让我们忽略一些重金属污染的实际状况呢?
自然界中,金属经常是共生的。在我国一些地区,被锁定为铅污染的生产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单一的铅冶炼企业。人们从矿产资源中提炼了铅,排放的废弃物中极有可能造成其他金属、类金属的富集。一个地区屡屡发生铅污染事件,其他金属、类金属的污染概率会同步提高。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下,我们不能再忽略中毒医学的边缘化状态与资源配置的匮乏。我国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治理环境,不妨从整治重金属污染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