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在《黄帝内经》的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夏季是草木繁衍茂秀的季节,应该天黑透了才睡,要早一点起床,不要因为酷日或天长而厌烦,让情志方面应该不要郁怒,使身体内的郁结之气或者寒气得以发泄掉,仿佛所关爱的都在身体的外面。这些都是和夏季相适应的养护“长”的法则。违背了就会伤心脏,秋天容易得寒热的病。因为夏季的“长”养的不好,所以秋天人体“收敛”的功能也就不好,冬天来到了病会加重。
具体来讲就是“夏三月”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处都是如同麦穗抽穗的现象。“蕃秀”词义是茂盛,“秀”是草木孕育果实的样子。春天是大多数植物开花的季节,而夏天是孕育果实的时候。没有夏天的孕育成长,很可能就落个华而不实的下场。“天地气交”指夏至,阴阳之气开始交会,夏至就像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分,阴阳气开始交接。“万物华实”华是开花,实是结果。早春开花的植物像杏、桃等到夏天已经开始结果了。这时候人该“夜卧早起”,也就是晚上睡的晚一些,早上早起。这是因为夏天的时候是昼长夜短,要顺应天气。但要注意,夏天的寅时全身气血重新分布,所以再熬夜也不能过三点。此外,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会影响晚的睡眠,所以中午的休息十分重要。“天厌于日”指夏季属火,是散发的季节,不要怕热,不要怕日晒,该出汗时要出汗,适当的出点汗也是养生的需要。现在,大部分人到了夏天,躲在空调的房间里或者让风扇一直吹,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接下来就是“使志无怒”。春天养生要“使志生”,让自己有干些事情的意愿,鼓励自己干事。而到了夏天的时候,就要“使志无怒”,怒是什么?就是郁怒,也是指有所阻碍。夏天要疯狂的追求梦想,情志上不要过分压抑自己,碰到千难万阻你要想办法去克服它,不要被卡在那儿。之所以人有怒气,就是以前想发的火没发,憋屈在里面,碰到另外一件事情把它勾起来。把它发出来了。只有不压抑自己,才有可能“使华英成秀”,让那些盛开的花瓣,吐出的花蕊最终受孕,这样秋天才有结果。
“使气得泄”就是让汗出来,我们现在不出汗了,全憋在里面了,憋里面就出问题。这个“使气得泄”还有就是使心气流露表达出来。因为夏天是应该热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心气比较高,比较旺盛的时候,让心气让心愿得以表露,也是一个“使气得泄”。
“若有爱在外”,古代人与现代人不同。他们的爱都源于心,而不像现在很多人,爱不爱得先看对方的房子车子票子。“若有爱在外”,就是一种心里面的阳热之气在向外面的流露。就是自己心中那种温暖善意,忍不住流露出来,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去爱别人,这时候,你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温暖舒服的。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天是养长的时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长之道。“逆之则伤心”,意思是如果没有保养好生长的气机,就会伤到心。心属火,火被伤了会导致秋为痎疟。“痎疟”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泻。
“奉收者少”就是呈献给秋天收敛气机的东西就少了。夏天没养好,秋天的气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就会发很大的病。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也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顺畅,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此时夏季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藏在身体里的积寒,但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长之道,就伤了心。
总之夏季主发散,主生长,散发好了,生长好了,秋冬才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