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北京天坛医院采用新术式成功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
日期:2012年07月27日           来源:北京天坛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今年50岁的梅女士因患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导致眼球充血肿胀,走路不稳,乃至引发癫痫,多方求医均无能为力,令其痛苦不堪。日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姜除寒主任医师、吕明副主任医师等采用国际最新技术“经眶穿刺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入路,成功为梅女士解除了病痛。术后梅女士临床症状消除,并于近日痊愈出院。

今年年初,家住东北的梅女士被诊断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国内几家医院治疗均未成功。近两个月,梅女士抽搐频发,病情进一步加重,慕名到北京天坛医院就诊。

女士住院后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脑血管造影发现其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迂曲多变,出现了少见的脑静脉引流,有潜在颅内出血的危险。姜除寒等开始采用传统的岩下窦入路,即经动脉、静脉入路实施血管内栓塞,但微导管无法到达病灶处,若强行栓塞患者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选择国际最新的入路技术“经眶穿刺海绵窦”。海绵窦与眶区通过狭扁的眶上裂相互交通,利用这一解剖特点,经眶下缘穿刺,通过眶上裂直接进入海绵窦进行栓塞,途径短,效果肯定,可谓“见缝插针”,但目前国内还没人使用,手术仍存风险。在告知病情及相关风险并争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手术于7月11日进行。

姜除寒等在麻醉医师李锦、王莉莉配合下,经眶直接穿刺海绵窦。其难点在于在狭扁的眶上裂内,有眼动脉静脉及运动眼球神经通过,并与走行有视神经的视神经孔很近,穿刺稍有偏差就会伤及这些结构,还有误穿眼球和颈内动脉的风险。专家们利用DSA的三维颅骨重建功能,将重建图像与实时透视叠加,可清楚区分眶上裂和视神经孔,从而保证穿刺的准确性。手术历时两小时40分种,术后经双侧颈总动脉造影证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完全栓塞。

据其导师吴中学教授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供应硬脑膜的动脉与颅内静脉窦异常交通形成的一种疾病,可导致患者多种临床症状。海绵窦区是该病易发部位,传统的入路方法入径远、微导管难及病灶区,加上普通透视很难分清眶上裂与视神经孔,这使介入医师望而却步,国外只有零星报道。该入路方法为治疗该病找到了新的治疗途径,对经眶穿刺海绵窦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