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急诊室来了男护士
日期:2011年10月19日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快,这是一个车祸伤!”值完小夜班正进行交班的刘洪雷马上放下接诊清单,赶忙和王学智一道用担架车把一个30多岁浑身是血的女子从急诊楼门口推进抢救室。病人遭遇严重车祸后又被钢板砸伤,双臂骨折,脸部、腹部、腿部多处创伤,已经说不出话。刘洪雷熟练地剪开患者衣服,清理伤口,接上心电监护仪,王学智则连忙通知骨科、口腔科等相关科室大夫紧急会诊……紧张的手术过后,小刘他们又开始了生命体征监护。患者的丈夫神情恍惚地望着手术台的方向,刘洪雷取药时从他身边经过,脚步没停说了声“家属吧,放心没事啊”。
    刘洪雷和王学智,是积水潭医院急诊科抢救室今年新来的护士,特殊的是,他们是男的。
    “我在急诊科干了20年了,这是第一次见着男护士。”护士纪虹说,这俩小伙子不光踏实,干活还特麻利。
    “大棉垫10个,小棉垫10包,纱布20包,无菌手套5副,抢救药品……”处理完刚才的抢救患者,利用短暂的平静,刘洪雷赶紧把抢救设备、药品、用具全部清点一遍。来急诊科不到三个月,但每样物品应该准备多少,他已经熟烂于胸。不光语速快,走路速度之快,让记者跟着都费劲。“干急诊可不能慢条斯理,更不能忙中出错。”
    身着白大褂而不是浅绿色的护士服,站在接诊台前,很多人都把他当大夫了,碰上急的甚至直接就往病人那拽。“前两天还有家属围着我们俩看,瞧瞧,男护士哎。”
    刘洪雷和王学智都是延庆人,都是23岁,大学学的也都是护理。“我原来报的是口腔,被调剂到了护理专业。”虽说不是第一志愿,但小刘还是认真地干起了这一行,并且到了最累的急诊室。
   “今天算是正常的,要是赶上成批伤,不光下班没谱,就是能走了也得坐下缓上一阵。”积水潭医院急诊科是北京市创伤烧伤抢救中心,承担着北京乃至全国生活伤、意外伤、车祸伤和爆炸伤的救治任务。急诊科总共30多个护士,对应6个科室,去年一年接诊118461次,手术上万例,抢救1034人次。
    “我们是脚踩风火轮,鞋都特别费。”纪虹说,自从小刘和小王来了,一些女护士干起来有点吃力的活也交给他俩了。“前两天夜里,120送来了一个街头醉酒的,男的,30多岁,体重得有180斤。我们哪抬得动,幸亏小刘那天夜班,他再加上我们三个女护士才把病人抬到床上。如果是以前,我们还得跑到外面叫负责停车的保安帮忙。”
    护士张艳娟插话说,做心肺复苏、打整副石膏、做牵引,这些活儿没点力气真不行。甚至男患者需要做一些特殊部位处理时,往往也会不好意思地说:“能不能找个男的来?”
    男护士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壮胆,到了夜里,急诊室经常遇到一些醉酒的、打架的,男护士能稳定“军心”。
    “这俩孩子好是好,就怕留不住。”一位中年护士说,护士这行挣的不算多,小刘他们转正了也就3500元,将来找对象都费劲。刘洪雷借住在亲戚家,王学智则在东直门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一个月700元。“现在艰苦点,多攒点钱将来用的地方还很多。”
    “大夫,护士,快来!”楼外急救车蓝灯闪烁,有人急切地呼喊着,刘洪雷和王学智赶紧迎了出去……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