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星期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霍林郭勒医疗队圆满完成医疗支援任务回京
2010年8月底,当阴霾里的北京还笼罩在处暑的最后挣扎中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霍林郭勒医疗队6名队员已踏入了一片晴朗、凉爽的天地——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一个距离中蒙边境仅70公里,因煤而生的新型工业城市。然而,此行并非旅游度假,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赴霍林郭勒医疗队第一批成员,从这一天开始将工作、生活在霍林郭勒市人民医院的大家庭中,与这里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为这里的各族同胞解除病痛。 上天对霍林郭勒是厚爱的,这里有延绵不绝的绿色草原、甘甜醇美的地下泉水,更有黝黑黝黑的露天煤矿。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辛勤的劳动,这里的生活条件并不艰苦(据说人均收入甚至超过北京)。霍林郭勒市人民医院(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的硬件条件也绝不寒酸:崭新气派的病房大楼、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甚至引进了最先进的双源螺旋CT。但是,这里最缺乏的,用霍林郭勒医院院长的话说,就是“人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支医疗队,正是这里最渴望的“人才支援”。于是,到达后的第二天,顾不得旅程的疲劳,也无暇领略草原的壮美,6名医疗队员便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因为霍林郭勒市人民医院是二级医院,它的专科划分也不能很细致,所以,大内科、大外科医师,这种综合性强的医师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于是,来自人民医院老年科的郭远副教授成为最为忙碌的人:每周两次的门诊,他的诊室总是被患者和家属挤的满满当当。为了能让远道而来的患者不至于白跑一趟,他从不限号,有时半天竟挂出30多个号,郭大夫忙的连午餐也顾不上吃。还有产科的杨京晶主治医师,当产妇出现难产的危急情况时,产房凌晨两点来找杨大夫指导治疗,她毫无推辞的马上起身赶赴现场,并亲自用产钳辅助接生,使产妇和新生儿转危为安。血液科陈瑶主治医师,到霍林郭勒市不久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全身皮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不使专程赶来的患者失望,她一边输液一边坚持工作,继续门诊。医疗队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患者、家属及霍医同事的敬佩和好评。 除了直接参加临床工作,作为北京三级医院的医生,医疗队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把规范的诊疗思路、较为先进的诊疗手段传达、教授给这里的医务工作人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每周一次的由医疗队成员主讲的院内继续教育课成为最受医护人员欢迎的项目。特别是麻醉科于玲主治医师,她结合当地急诊患者多的特点,给大家讲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气道管理”课。之后,又不辞辛苦的在各个科室做现场示范和培训,使整个医院的急救能力大幅度提高。儿科刘瑶主治医师,一直坚持每周2-3次的科内小讲课。2个月内,她几乎把儿科学的所有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最新的进展都讲了一遍。还有肾内科武蓓主治医师,针对这里有血液净化室却没有血液净化专职医师的情况,重点帮助建立了血透室的一整套工作制度、流程,培训了专职医师,还开展了霍林郭勒医首次血透患者的患者教育活动,成效显著。总之,医疗队全体成员都在不遗余力、毫无保留的将自身的知识、才能尽可能多的留在这里,使它能更多的、更久的为霍林郭勒的人民群众服务。 当然,在留下知识的同时,大家也获得了深深的感动,感动于草原人民对大家的热情;感动于霍林郭勒医院领导、同事对所有队员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更感动于霍林郭勒医院医护人员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 现在,医疗队为期2个月的医疗支援任务已圆满完成。大家又回到了熟悉的北京,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但是,我们相信,这2个月的霍林郭勒之行将作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永远留在6位医疗队员每个人的记忆中。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