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星期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为起搏器感染8岁患儿实施电极拔除手术
目前,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起搏器感染是一个困扰很多医生的棘手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电生理室在起搏器感染处理包括电极拔除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吸引了大批疑难心律失常的患者。全国超过90%的起搏器感染的患者都来到人民医院治疗。在这些人中,电极植入时间最长的达23年,最大年龄87岁。近日,为一名8岁儿童成功拔除起搏器电极。
患儿4岁时发现“心动过缓、房间隔缺损”,在外院进行了房间隔修补术以及起搏器植入术,一年后发现起搏器感染,几年间,辗转全国多家医院求医,但仍反复感染发生,他们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人民医院。医生为患儿查体时,看到患儿比同年龄的孩子明显瘦小,但回答医生问题的时候却显得很成熟。当孩子解开衣服时,医生震惊了,孩子瘦瘦的胸前几道红肿的疤痕赫然呈现,左锁骨下处一段电极暴露在皮肤外面,大量脓性液体渗出。 看到孩子痛苦的样子,郭继鸿主任、李学斌教授立即组织科内讨论,小儿心脏肌层比较薄,非常容易发生心脏穿孔。另外,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电极包裹粘连,拔除过程中,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但是为了拯救孩子,风险再大也要尝试。他们在最快时间内制定手术方案,确定由李学斌教授与李鼎医生共同完成手术。紧接着,与麻醉科、介入诊疗中心、心外科联系,各科均给予极大支持,在确保手术安全的情况下,决定在第二日为患儿进行电极拔除手术。 7月19日15时,手术医生、麻醉师、介入手术室都做好了手术准备,心外科医生也在病房随时待命。15时30分,手术正式开始,放射线指示灯亮起,显示器上,在孩子小小心脏里,感染的电极贴在右心室内,随着心脏的搏动轻轻地跳动着。李学斌教授负责在控制室指挥,李鼎医生负责手术。电极与组织粘连非常紧,拔除困难,只能将将锁定钢丝送至感染的心室电极远端锁定后,再尝试拔除电极。在这个过程孩子反复发生室速,情况非常危急。经过近30分钟的反复尝试,电极终于与组织分离,被缓缓地拔出了心室腔,但电极头端却卡在了锁骨下静脉内,无法拔除。手术立即中断,大家决定改变手术方式,从股静脉入路,使用静脉回收器,经下腔静脉取出残端。股静脉穿刺后,一根造影导管自下腔静脉经过心室、瓣膜、心房被送到了上腔静脉。静脉回收器沿着造影导管开辟的路径在上腔静脉内一次次地抓捕,终于将电极残端捕获,顺利地自股静脉取出。孩子得救了! 孩子家长感激地对李学斌教授连声说谢谢,是人民医院给了孩子又一条生命。人民医院的医生却淡然的说:“治病救人就是一名医生的职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电生理团队将为更多的被起搏器感染折磨的患者解除痛苦。 |
| |||||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