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一次历时65天的抢救
日期:2011年05月24日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岳红,今天感觉怎么样?”一上班我就来到急诊监护室,检查患者的病情。尽管还不能说话,但她的眼神却透出少有的清澈。
    今天是她在积水潭医院急诊监护室的第65天,也是她要转出监护病房的日子。岳红70多岁的老母亲拿着锦旗送到了党委办公室,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泣不成声地说:“感谢积水潭医院急诊的全体医护人员,没有你们的坚持,我女儿这次肯定就挺不过去了!”因为她的宝贝女儿患有多种疾病,她的晚年不得不在北京的各大医院奔波。而这一次,岳红的发病突然而且十分危重。她一度以为女儿可能熬不过去了,但没想到在积水潭医院的急诊室,岳红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
    作为岳红的主治医生,我经历了这场历时65天的生死抢救,医患之间的沟通配合和相互理解,使我对急诊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她只是我们每天面对的许许多多的急诊病人之一。不同的是,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明白对她的救治可能面临着比其他重病人更多的困难。”
    “患者神志不清,颜面和双眼睑高度水肿、口唇紫绀……”刚刚被送到急诊的岳红突发昏迷、无尿。值班医生迅速对她进行了检查:岳红身高160厘米,体重却有150公斤,比标准体重多了近100公斤。血压125/70mmHg,脉搏113次/分,呼吸30次/分,SaO2 70%;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及湿罗音,腹部膨隆,双下肢轻度水肿……病情刻不容缓,必须马上抢救!岳红的母亲告诉我,她的女儿有精神分裂病史,而且已经20多天很少或者没有进食了。
    像岳红这样的病人,只是我们每天面对的许许多多的急诊病人之一。不同的是,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明白对她的救治可能面临着比其他重病人更多的困难。
    根据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报告,我初步诊断病人患有“重症肺炎,肺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待查”的可能。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立刻为她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抗感染和补液等抢救治疗。第二天,患者的二氧化碳储留得以纠正,意识恢复,尿量开始增多。第三天,患者突然再度昏迷,体温39度,复查动脉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储留在慢慢纠正,缺氧状况得到改善。然而,患者意识状况随着治疗并无好转,用肺性脑病无法解释,头颅CT正常;血肌酐,肝功能指标也已正常;电解质、血糖正常……急性脑血管病、尿毒症,及导致昏迷最常见的代谢性因素均不能解释目前患者的病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患者一度好转后再次进入昏迷?
    “在她每次陷入濒危的境地时,作为主要负责的医生,我也一次次面临更大的压力。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一直是激励我坚持的动力。”
    面对疑难病情,大家开始怀疑开始的诊断是否有错误,并决心寻找补充诊断的正确答案。经查ACTH、皮质醇节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相关激素水平后,排除了垂体或肾上腺危象。这时,我忽然想起她母亲曾提到岳红因精神分裂症在专科医院治疗时,有20余天进食很少的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而推测有无因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严重代谢性脑病—— Wernicke脑病的可能呢?与急诊科主任赵斌商量后,我们立即给她进行了补充维生素B1的治疗和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加强抗感染及机械通气。护士们每天24小时给患者吸痰、气道湿化、口腔护理……
    岳红的神志逐渐好转,12天后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生命被抢救过来。
    从肺性脑病到Wernicke脑病,再到重症肺炎,最后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每个病程阶段都是急诊医生遇到的棘手问题。在她每次陷入濒危的境地时,作为主要负责的医生,我也一次次面临更大的压力。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一直是激励我坚持的动力。
    在肺性脑病得以纠正由昏迷转清醒后,她再次陷入昏迷和高热,高度水肿的状态。150公斤的体重,意味着她的心肺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身躯在疾病状态下继续运转的需要。超重,只是我们治疗时要参考的客观情况;而精神疾患,在病程中的所有阶段,都在困扰我们的诊疗思路。她的所有躯体表现都必须考虑精神疾患本身的影响。
    “信念的坚持,用心关注病人的每个细节,诚意与病人和家属沟通,也许是危重病人的救治中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成功。”
    随着患者病情的平稳,大家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但是随后几天,岳红精神分裂症症状露出了苗头。主治医师立即请外院精神专科医师会诊并给予相应治疗,但患者开始躁动不安,不配合治疗,随后再次进入昏迷状态。我们立即行气管插管抢救治疗。不久,患者神智逐渐好转,精神症状也得到了控制,但她对脱机有极大的恐惧心理,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念。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岳红逐渐消除顾虑,并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生命再一次被我们抢救过来。
    三次昏迷,65天的坚持救治并获得成功,使我感触的是:信念的坚持,用心观察病人的每个细节,诚意与病人和家属沟通,也许是危重病人的救治中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最大成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使处在生死一线的患者,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为病人寻回生机。
    而医学实践本身,要始终把病人当成“一个整体的人”,遵循科学规律,这才是每个疑难复杂和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的根本所在。
    医生札记:
    病人,除了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人,更是社会人。每个病人都有其所处特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急诊医生除了是接触他们病痛的第一人,更是接触他们家属、社会环境的第一人。
    我们面临的压力远不仅是解决他们的病痛,更同时有解决他们的家庭矛盾与社会困境。我们除了用心解决医疗专业问题,更要时刻注意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我与所有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中,第一要务是令他们明确:医生和病人及家属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度过难关;医生会尽其所能帮助病人。同时,要用通俗的语言令他们对病人病情和诊疗方案有充分的理解,要让病人和家属明白自己能作什么、该作什么,从而获得他们的配合。也许正因为此,病人和家属能够理解我是由衷同情、关切和试图帮助解决她们的所有痛楚,也会由衷地受到感动和积极配合。
    这个病人只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形形色色急诊病人的一员。回顾之后,除了她的救治过程对我们的医疗专业知识是一次综合的考验,其特殊之处也许更在于体现了医学对“人”的关爱。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