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成长
为了使孩子成才,父母往往在早期教育上加大投资,背诗歌、学外语、学识字……。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但是,在关心孩子成长需要的同时,父母切莫忘记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要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父母的爱心恰恰是最好的早期教育。正如没有父母的喂养,婴儿就不能存活,没有爱心的教育,婴儿的心理成长也会留下遗憾。 随着婴儿第一声啼哭,新的小生命降临了。父母满心欢喜地将所学的育儿知识全都派上了用场,比如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等。当然,父母也不会忽视智力开发,比如音乐、美术、舞蹈、玩具等。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父母的照顾日益精细,总希望孩子聪明可爱、身体健康,于是各种益智、增高等产品越来越受到父母的青睐。实际上,婴儿的生理发育由自身的体质或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育同样如此。爱心就是尊重这种发展规律,给婴儿足够的发展空间。 孩子的心理也在成长 一岁的孩子几乎没有能力忍受挫折,忍受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如果遭受挫折将会大哭大闹或者情感漠然,因为它无法在心理上将自己与母亲的身体做适当的分离。相反,如果在3岁儿童身上,就可以容许这样的分离,也能耐受与挫折有关的紧张状态,至少会持续一小段时间而不会过度焦虑。另一方面,如果一岁的儿童与母亲分离而没有明显的焦虑,则透露出这个婴儿可能和母亲的关系失败。同样,如果3岁儿童无法与母亲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分离,那么他至少在控制焦虑紧张情绪上是失败的。同样,6岁与16岁儿童相比,则有更大的差异。 儿童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成长需要。爱心妈妈应该相伴在婴儿左右,尊重并恰当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一岁以内的婴儿需要妈妈全心全意的陪伴,每天都看到妈妈的笑脸,让孩子感到安全。3岁的孩子就需要训练与妈妈的适当分离,了解妈妈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有的孩子无法耐受这种分离,那么妈妈必须尊重这种事实,慢慢让孩子学会与自己分离。 不要强求与书本吻合 有的妈妈也会认真阅读各种书籍,知道孩子不同阶段应有的表现,如果自己的孩子未能按部就班地出现这些表现,就会焦虑不安,通过其他方式给孩子施压。父母受累,孩子受苦。是不是满足了大人需要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相反就是坏孩子呢?父母亲的爱心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我们不否认天底下父母的爱心,可是扪心自问,检查一下我们的爱心是否真的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益。6岁的孩子上学了,喜欢玩,不知道学习,父母就给孩子施加很大压力,不允许他们玩。可是6岁的孩子就是处于一种只知道玩不知道学的心理状态,一味强迫孩子,不如先满足他玩的需要,如果强求的办法不奏效,不如不用。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如何才能又玩又学。其实这也是一种接纳、包容的态度。 倾听与肯定是沟通前提 爱心就是无条件地接收,无论他做得好还是不好,他都是我们做父母唯一的孩子。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切口德纳教授提出过一个全新的看法,即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应当包括音乐智能、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7个方面。每一种智能都是以大脑的生理机能为依据,有其生物学基础。在每个人的身上,这7个方面的智能构成了不同的组合,显示了人类能力的多样性。 加德纳的理论给了我们两个启示。首先,一个人的智力是全脑功能状态的体现,而不仅仅是有些父母所认为的单纯知识的积累;其次,每个孩子的天性不一样,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也不完全相同,其智能的组合也绝不会只有一个模式。因此,充满爱心的父母绝不会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想象去发展,而是让孩子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会感到很孤独。 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总是讲缺点,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