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遵药性服药事半功倍
日期:2014年07月16日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不同疾病的治疗药物服用方法不同。从服药时间来看,一般有清晨空腹、饭前、用餐时、饭后、睡前等几类。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如果不顾药性随意服药,药效往往会大打折扣。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

 

  胸腹以下,饭前服用

 

  饭前服药是指在饭前10分钟至1小时服药,为了让药物能作用于胃壁或是迅速到达小肠。如果疾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适合在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

 

  适合饭前服用的大多是对胃无刺激性的药物、助消化药物,如食母生、胃蛋白酶等;或者是需要在胃肠道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收敛药、吸附药、利胆药等;有些降糖药也适宜饭前15分钟左右服用。

 

  清晨刚起床,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保持较高浓度,充分发挥药效。像驱虫药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等药物就很适合在晨起空腹时服用。其他药物如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补益药也应当空腹服用。

 

  比如,饭前空腹服用胃动力药更容易被吸收。以吗丁啉为例,服药后20~30分钟,其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如果在餐前30分钟左右服药,正是药效最强的时候。相反,如果饭后吃,不仅吸收差、药效发挥晚,吃饭后胃胀更严重。

 

  此外,对需要长期服药的老人来说,要留心服药时间。一些常用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胃肠有明显的刺激,长期饭前服用会损伤胃黏膜;有些药物,如胃酶片、淀粉酶等需要和食物一起服,才可及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助消化作用,不宜在饭前服用。

 

  胸膈以上,饭后服用

 

  饭后服药指的是饭后30分钟左右服药,“不要理解成饭后到下一餐前啥时吃都可以,那就可能变成空腹吃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宫丽丽介绍道。

 

  饭后服药是为了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延迟药物的溶解时间,或是推迟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速度等。如果疾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这类疾病使用的药物往往刺激性较强,饭后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

 

  比如咀嚼片,宫丽丽介绍,药片经嚼碎后表面积增大,可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尤其适合老人、小孩、吞服困难以及胃肠功能差的患者。维生素C、氢氧化铝等常被制成咀嚼片,可加速崩解,提高疗效。咀嚼片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两小时服用,效果最佳。服用时,一般应咀嚼5~6分钟,嚼碎再咽,嚼后可用少量温水送服。

 

  此外,像用于中和胃酸的药物,宜在餐后1~2小时服用;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和含重金属或毒性成分的药,胃肠道反应较大,应饭后马上服用。

 

  需要饭后吃的药包括环丙沙星、红霉素、消炎痛、阿斯匹林、对氨水杨酸、磺胺类药物、保泰松、呋喃妥因、铁剂及氯化钾等。

 

  随餐服用多为补剂

 

  随餐服用是指在吃饭或者进食的同时,将药物或其他可食性东西一起服用,一般随餐服用的药品大部分都是指脂溶性产品,不溶于水,需要胃肠中有一定的脂肪含量才可正常吸收,达到既定的血液浓度。比如鱼油、维生素D等。

 

  刚吃完药后,最好不要马上大量饮水,会降低胃肠中的脂肪浓度,影响吸收。随餐服用不是把药物碾碎后混在饭里面,而是吃饭开始后药物就开始服用,比如口服降糖药拜糖平可以随餐服用。

 

  这类药物,如果空腹服用,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但是对吸收程度有影响。像经口服的钙剂,进入人体后均须在胃酸的作用下解离成为钙离子,才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比如老年人经常服用的善存片。为了达到最有效的钙吸收,建议中老年人不要空腹服用钙剂,最好与进食同时进行,或在饭后半小时服用钙片。

 

  此外,一些药通常要在吃了一半饭时服用,减慢吸收速度或是减少对胃黏膜刺激等,比如更昔洛韦片、卡维地洛片、布洛芬。(牟一整理)

 

  链接

 

  一般须清晨空腹服用的药品有:激素类药、长效降压药、抗抑郁药、驱虫药等;

 

  须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的药品:止泻药、胃黏膜保护药(如胃舒平)、促进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胃肠解痉药、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滋补药、利胆药、部分抗生素(如头孢拉定、阿莫西林等);

 

  用餐时服用效果较好的药品:助消化药、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抗真菌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吡罗昔康)、治疗胆结石和胆囊炎药等;

 

  大部分药品须饭后(15~30分钟)服用,如刺激性药品(红霉素、阿司匹林等)、呋喃妥因、普萘洛尔、苯妥英钠、氢氯噻嗪、维生素B2等;

 

  睡前(10~30分钟)服用的药品:催眠药、平喘药、降血脂药、抗过敏药等。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