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牛奶致癌那点事儿
牛奶,一种营养专家眼中的健康饮品;致癌,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本来,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朋友圈”,并无交集。但如今,却有人硬将它们“结合”在了一起,“牛奶致癌”、“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等说法在网上流传甚广。牛奶为什么被冠以“致癌”之名?到底还要不要每天一杯奶?带着种种疑问,《生命时报》记者采访到了相关权威专家。
牛奶致癌说的前世今生
在不少人眼里,“牛奶致癌说”不是空穴来风,甚至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现在,有关“牛奶致癌”传播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两种说法:激素致癌和酪蛋白致癌。
“激素致癌说”的支持者认为,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而雌激素和雄激素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同时牛奶中的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也易致癌。
“酪蛋白致癌”的说法来自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坎贝尔教授用两组老鼠,通过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使其体内产生肝脏肿瘤。其中一组用只含植物蛋白的饲料喂养,另一组吃只含牛奶酪蛋白的饲料。最后发现,植物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没有变化,而酪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明显恶化。因此,就有了后来“实验证明,牛奶中的酪蛋白会导致癌症,加速癌细胞扩散”的说法。
专家:致癌说漏洞百出
针对“牛奶激素致癌”的说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指出,给奶牛使用的激素其实是生长激素,而不是诸如雌激素、雄激素等性激素。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人造的牛生长激素,它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更不会致癌。另外,美国FDA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都一致认为:“并无证据说明IGF-1致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表示,牛奶中IGF-1的含量很低,经过加热、消化、吸收后,到达人体内已经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风险很低。
在何丽看来,“酪蛋白致癌”的实验结论并不科学,因为坎贝尔进行的实验,是首先使用大剂量的黄曲霉毒素(一种强致癌物)诱导出患癌的大鼠,然后再喂饲含不同蛋白质的饲料,而黄曲霉素本来就是致癌物质,这一实验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结论。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指出,动物实验是不能直接套用在人身上的。在坎贝尔教授所做的实验当中,喂给大鼠的酪蛋白数量非常大,并且纯度为100%,人们日常喝的牛奶远远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级,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乳制品专家南庆贤教授表示,酪蛋白会致癌没有大量的科研数据,坎贝尔教授的实验结果并不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所接受。另外,酪蛋白到胃里面可以降解,分成小分子,对人有好处。坎贝尔在2006年12月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也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
3句话让你了解牛奶
2013年起,《生命时报》开展“牛奶的力量”系列活动,并举办“知食捍卫健康——不做谣控人”研讨会,邀请权威专家传播正确的牛奶知识。因此,尽管“牛奶致癌”的传言屡辟不止,但随着相关正确知识的传播,相信这个谣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近日,《生命时报》协同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在微信平台推出“你是‘谣控’人吗”小测试,通过15道测试题让网民对自己进行评测。这项涉及2.7万人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并不相信喝牛奶会致癌。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牛奶,以下3句话会帮到你。
牛奶是不可多得的补钙佳品。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宋新指出,牛奶是优质钙的主要来源,此外,其中的钙磷比例比较合适,还含有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等促进钙吸收的因子。
常温奶和巴氏奶在营养上区别不大。何计国表示,自己曾经做实验对比常温奶和巴氏奶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两者的区别不大。
每天最好喝300克牛奶。对普通成年人而言,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认为,每天喝奶300克是比较合理的。血脂异常或肥胖人士建议选用低脂或脱脂奶类。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