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周

乳腺癌
日期:2012年04月16日           来源:北京市卫生局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一.认识乳腺癌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上皮的恶性肿瘤。乳腺癌高居北京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09年北京市乳腺癌发病率从29.99/10万上升至68.37/10万,增长127.98%。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在40-49岁之间,并有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乳癌也常见。乳腺癌已经给当今女性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乳腺癌的发病高危人群 
    1.父母、姊妹曾患乳腺癌,本人患乳腺癌风险加大。 
    2.月经初潮早(12岁以前)或绝经延迟(55岁以后)可造成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3.未曾生育或30岁以后才生产第一胎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轻度增加。生育后自己哺乳(在6个月以上才有意义)的妇女乳腺癌发病危险轻度降低。妇女生育后每哺乳一年,乳腺癌发生危险降低4%。 
    4.以往有胸部放疗的淋巴瘤患者。 
    5.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者:对于更年期女性应用补充激素的方法来缓解更年期症状者,自身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6.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非典型增生”为病理名词,不是靠普通检查判断出来的,需要活检判断,而活检的时机和适宜人群需专业医生把握。 
    7.一侧患乳腺癌的女性,对侧乳房再发生癌的机会比正常人群大,所以,乳腺癌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观察。 
    8.心理压力巨大、巨大精神创伤、性格内向、长期抑郁、生活压力大、长期规律饮酒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大。 
    9.肥胖,尤其是绝经后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乳腺癌发病率高。停经后肥胖每增加 10 公斤,乳癌的危险性增加 8%。 
    三.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1.乳房局部不适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出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此时,尚未能够触摸到明确的乳房肿块。 
    2.大多数患者以发现乳房肿物为表现,乳腺癌的肿块通常是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 
    3.乳腺外形改变。可见肿块处皮肤隆起、有的局部皮肤呈橘皮状、水肿、变色、湿疹样改变。乳房皮肤有轻度的凹陷(医学上叫做“酒窝症”)。 乳房的皮肤有增厚变粗、毛孔增大现象(医学上叫做“橘皮症”)。 
    4.乳头回缩或指向改变、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  
    5.乳头溢液:溢液呈血性、浆液血性时,应特别注意作进一步检查。导管内癌可出现乳头血性溢液。  
    6.腋下肿物,区域淋巴结肿大,以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多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已属晚期。 
    7.常规乳房X摄片中发现可疑肿块。 
    8.患者(通常是老年人)偶见蕈状肿块,是长时间忽视所致。 
    9.50岁以下男性乳腺癌罕见,表现为单侧肿物(乳晕下肿物伴或不伴乳头扭曲或皮肤改变)。 
    乳癌晚期时,可出现各种转移症状,如骨转移可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出现肝、肺或脑部转移症状。 
    四.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 
    “要想效果好,必须发现早!”积极参与乳腺癌普查、定期乳房查体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钼靶X线照相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40岁以上女性应每1~1.5年检查一次,对于高危人群,可提前至35岁。乳房超声检查可发现1cm以下手触摸不到的小结节,有时比X线更敏感,尤其适合年轻、腺体组织致密人群。乳管镜检查适合伴有乳头溢液的患者,乳房核磁共振检查可用于少数患者的补充检查。 
    定期规律的乳房自检,及时发现乳房异常并到乳腺专科就诊同样重要。建议成年女性每月月经过后7~14天进行自我乳房检查。 
    五.乳腺癌的其他诊断方法 
    病理确诊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普通检查只提示“可能性”,而不能作为最终诊断。目前,空芯针穿刺活检(CNB)是最为直接、简单、损伤小、确诊率高的确诊手段。 
    坊间传说恶性肿瘤不能碰,穿刺会导致肿瘤扩散,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大量研究均未发现这些问题,而且空芯针穿刺活检早已成为国际乳腺癌专家组推荐的常规、标准的检查方法。 
    六.乳腺癌如何分期? 
    目前,乳腺癌主要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是否存在其他器官的转移分成四期。Ⅰ期指肿瘤直径不超过2厘米,无乳房外癌转移。Ⅱ期包括以下3种情况:①肿瘤直径不超过2厘米,但腋窝淋巴结有转移。②无论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直径2—5厘米。③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Ⅳ期乳腺癌即转移性乳腺癌,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乳房和腋窝淋巴结之外的身体其它部位,如骨头、脑、肝、肺等。 
    七.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五部分。 
    1.外科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内容。传统手术将整个乳房和胸肌全部切除,这种破坏性手术现在已很少应用。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保留乳房手术在国外开展越来越多,疗效也等同于切除手术,已成为乳腺癌的首选、标准治疗模式。 
    2.化学治疗:化疗是通过静脉或口服用药的全身治疗,是控制远处转移、减少复发的重要手段,化疗一般持续6~8个周期,约4~6月时间。化疗可在手术后或手术前,医生将根据不同病情作出决定。 
    3.内分泌治疗:乳房是女性性征器官,受体内雌激素的影响,所以针对雌激素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十分重要。内分泌治疗只针对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患者,这些患者只占一半左右。 
    4.放射治疗:主要用于病灶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多或接受保乳治疗的患者,为了杀灭术后残留的癌细胞,减少复发风险。治疗持续1.5~2个月。 
    5.生物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某些异常基因的治疗就是靶向治疗,相对于手术和化疗,靶向治疗是一种特异性强、相对较新而昂贵的治疗。 
    八.乳腺癌诊治误区 
    1.没摸到乳房肿块就不会有乳腺癌,无需来医院体检:目前我国大部分乳腺癌患者是自己摸到乳房肿块后就诊的。但没摸到肿块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患乳腺癌。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是通过钼靶、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得以早期发现的。 
    2.穿刺会造成乳腺癌的转移:空芯针穿刺活检准确性高、创伤小,没有证据表明它能促使良性乳腺疾病恶变或导致乳腺癌的种植、转移,是一种安全、可靠和值得推广的活检方式。 
    3.乳房活检后不马上治疗会影响预后:乳腺癌是一种慢性病,短暂的治疗“延误”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尚未检查完善就急于治疗,尤其是手术,反而会因为医患双方判断不准确、考虑欠全面,影响治疗效果,使生活质量无谓受损,甚至影响患者的预后。 
    4.术前治疗会造成肿瘤发展,应该先手术:术前治疗通常是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不仅可以缩小乳腺上的肿瘤,还可以控制转移灶和微转移灶。术前治疗通常只有3-4个月,并且由医生定期检查肿瘤变化,很少因为这样短暂的、严密监测下的“延误”而造成严重的进展。 
    5.保乳不安全: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选择手术方式时,认为“全切了踏实,省的复发”。其实保乳手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是早期乳腺癌的主流术式。规范的保乳手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并没有以高复发、甚至牺牲生命为代价。 
    6.治疗时先使用贵的、好的、副反应轻的化疗药物:不能“以价取药”,好的化疗药是指疗效好而毒副作用轻的药物。不同的患者可能对不同的化疗药见效,也会对化疗药产生不同的副反应,因而好药是因人而异的。 
    7.内分泌治疗没有化疗可靠:内分泌治疗也是乳腺癌抗肿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高效低毒,疗效持续时间长,可能没有化疗起效快,但这不能否定它的疗效和可靠性,在部分患者中它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化疗的效果,近年来在乳腺癌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8.乳腺增生必须治疗,否则变癌:只有少数重度非典型增生病例才可能变癌而需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只是普通增生或临床常见的乳痛症,发生乳腺癌风险并不高,也无需治疗。但是否为非典型增生需要医生检查后病理确诊。 
    九.乳腺癌预防小建议 
    1.40岁以上:每年进行乳房X线钼靶摄影,每年进行乳腺临床检查,每个月进行乳房自检。 
    2.提倡正常婚育,正常的高质量的性生活对乳腺有保护性调节作用,尽量母乳育婴;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作息正常、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4.平衡、健康饮食,不饮酒; 
    5.改变不良性格和情绪,保持健康心态,减轻生活压力。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