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党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
“当我是一名普通精神科医生时,想的是怎样为患者解除病痛,不愧对当初的选择,不食言医者的承诺;当我成为一个院长时,想的是如何让医院在一个又一个五年中快速发展,不愧对全院职工的信赖,不食言对上级政府的承诺。今天,当我即将履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职责时,心中有了更大的群体,肩上有了更重的担子,为了不愧对,不食言,我会竭尽全力,向着希望不懈努力”。马辛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陈词。
马辛,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分院,在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病临床工作。2000年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现任北京安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2010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她是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2年她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最珍惜“闺女”的称呼和职业的感动
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门诊。一位老年患者在女儿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走进诊室。“大妈,现在还好吧?”说着,马辛院长赶忙站起身拉着患者的手,面带微笑,眼神中流露出关爱与温情。
在马辛院长看来,每一位病人的好转都是对她工作的巨大鼓励。1983年,她从北京医学院分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专科工作。那时她的心中有过犹豫与迷茫。但经过4年普通临床精神病学训练,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在老年精神卫生事业上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她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亲切的称呼“大爷”、“大妈”,让患病的老人和家属们心里热乎乎的。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真心为患者解除痛苦,使她多了一个“闺女”的亲切爱称。因为这种“女儿式服务”,患病的老人们开始依恋上这个“亲闺女”,不少早已痊愈出院的老人不顺心时,首先想到的要和“亲闺女”唠叨唠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愿意向“亲闺女”求助。
2003年,马辛挑起了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的重任,繁忙的管理工作并没有挡住她为病人诊治。即使因重要会议耽误门诊,她都会提前通知病人,晚上加班为他们看病。她说:我不能让病人大老远白跑一趟,多晚也要给他们看完。
20多年前的一次查房,成为马辛院长脑海中永久的记忆。职业生涯刚开始不久,一段时间的劳累使得她略感不适。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缄默不语的老年病人竟颤巍巍地走到她面前,担心地说:“马大夫,你要多注意身体呀,千万别累坏了。”谁说我们的病人不懂情,短短的一句话,马辛院长至今回忆起来仍不禁眼眶湿润,也就为了这句话,她决定把一生交给老年精神卫生事业。
勇于创新、奋力拼搏,探索强院兴院管理道路
马辛上任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伊始,她就明确了战略思路,以文化院,提炼了安医90年文化精髓,确立了“崇尚人文,勇于关爱”的医院理念和“争创精神医学一流地位,拓展心理卫生品牌优势”的医院愿景。开拓创新、超越自己,打造北京安定医院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卓越地位,让这所老字号的医院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和追寻目标!
几年来,马辛带领班子成员,正确把握政策方向,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医院发展的管理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倡导和推进临床快速综合治疗、探索精神科病房开放管理模式,使该院的现代医疗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促进了医院快速发展。她狠抓医疗质量和服务管理,决不以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病人的就医质量,使得该院在历年的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级医院复审等综合评比中得到上级部门的一致肯定。
她把“科教兴院”作为医院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特别是科研团队的建设、科研课题的管理、科研项目的开发,使我院的科研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在层次、数量、经费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她通过信息化建设,简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办公现代化,实现了医院从经验型管理向信息化科学管理转变。
管理中她严于律己,公平公正,敢于承担责任,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支撑,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她的生活日历中没有节假日,没有下班后,她的电子邮件总是在深夜发出,她办公室的灯总是那样晚才熄灭,繁忙的医院管理工作让她不敢生病,就是病了吃点药也咬牙坚持工作,同事们都为她的奉献精神感动不已。正是这种全身心的引领,激发了全院干部职工为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而努力的干劲,使医院在“十一五”期间,门诊量增长了25.4%,急诊量增长了102.7%,医院的业务收入增幅145.8%,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幅97.2%。医院的两个效益提高了,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了,连续9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致力于全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的成立
抑郁症是目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障碍,马辛院长以她专业的睿智和多年的研究,清晰地意识到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抑郁症潜在人群,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将有可能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
2003年春天,她牵头进行了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7%,已接近欧洲发达国家水平,预估北京市有60万人需要接受精神卫生服务。但当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40%,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者仅为5.8%,大部分患者不知道应该到何处就医。这一重大信息为北京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在强烈的专业责任感促使下,马辛院长经过艰苦努力,2006年初,在北京安定医院率先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为了提高综合医院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和诊疗水平,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安定医院举办了北京市各区县精神科医师和三级综合医院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的精神卫生培训,这在北京乃至全国尚属首次,为北京市精神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从抑郁症治疗中心成立那天起,马辛院长以她的远见卓识,确定了其发展目标和方向,即:要在临床诊治和学术水平上使中心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06年底,她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拼大项目,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终于赢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研究”申报成功。为了将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康复及服务推向国内一流水平,开展了抑郁症全程的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系统,逐步建立起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在内的临床标准治疗路径、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标准、质量保证措施、分级护理及开放式管理模式等制度。中心成立6年中,抑郁专病病区在2个的基础上又增开一个,门诊诊治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0余万人次,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承担社会责任,为政府解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辛院长常常这样讲:一个国家发展、稳定的时期,正是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段。医院除了治病救人以外,咱们绝不能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要想让医院发展,让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一是为病人分忧,二是为政府解愁,三是为和谐社会做实事。
2008年迎战奥运,2009年平安国庆期间,马辛院长牵头带领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的工作人员,制定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预案》,同时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入户调查。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精心安排各区县精神防治院所的工作和24小时值班,保证了奥运、国庆期间对精神病患者管理有条不紊,北京未出现一起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为北京奥运、60年大庆期间的平安做出了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贡献。
2002年,马辛院长光荣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自此她更多思考如何履行代表职责和提高履职能力。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名来自精神卫生领域的代表,不仅积极反映精神卫生领域的民情、民意、民声,还积极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精神卫生事业,关爱精神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
从2002年当北京市人大代表至今,她提出了关于降低精神病人就医医保起付线,确保贫困精神病患者服用价格低廉抗精神病药物等多个提案。
马辛院长说,精神卫生工作本质上就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作为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努力打造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为政府解忧,为社会贡献
随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渐渐凸显出来,马辛院长明确指出,北京安定医院作为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专业机构,肩负着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任务。凭借她高瞻远瞩和专业的敏锐,着手组建了一支以该院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举办了首期“心理危机干预实战技能培训班”,通过艰苦培训,北京安定医院打造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这支队伍组建伊始,在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中,队员们出色的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灾难面前心理干预不能缺席》;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国家心理救援队领队单位,队员们32天转战在重灾区,用爱心和先进的心理干预技术,为灾区人民抚平心灵创伤,并积极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为灾区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心理救援队。此后,这支队伍先后又完成了“5.12”汶川大地震、新疆喀什暴力事件、“8.17”密云坠机事件、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刺事件、“7.21”特大暴雨等多次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任务。同时,还参与了国家突发事件危机干预政策的制定以及全国各类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工作,深受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确立了精神卫生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
在马辛担任院长的9年中,北京安定医院发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精神病学系和临床心理学系;通过组建重点学组,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国际大会”、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IPA)、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IACAPAP)三个国际性学术大会及多个国际学术论坛;申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关于“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研究”项目并获成功;新门诊病房楼及附属用房工程力排万难胜利奠基;经马辛院长多方呼吁,锣鼓巷分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改建工程已被北京市卫生局列入预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