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星期一
家庭医生式服务居民尚存误解
7月1日,海运仓街道社区全科医生王大夫又按照惯例,为社区长期患病在家的魏老先生问诊。
作为医改的重大举措,家庭医生式服务目前正在全市推行,居民可自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开始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并免费享受一系列健康服务。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24万户居民与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进入家庭中状况怎样?其进入家庭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家庭医生式服务怎么做才能获得居民认可?本报记者就此进行探访。 ■调查样本 空巢老人“配备”上门医生 朝阳门 朝阳门社区是东城区的一个老社区,一名已106岁、名叫周有光的老人就住在该社区。周有光曾是复旦大学的一名教授,因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而被业界誉为“汉语拼音之父”。随着年岁增长,老人健康上的一些问题也渐渐显现,他的儿子又常年在国外,他身边缺少家人照顾。“是社区医生的帮助才能让我边看病边做学问。”周老先生说。 据了解,老人早已在家庭医生式服务提出前便开始享受“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了。2006年6月的一天,社区卫生站的医生向老人介绍居民医疗团队服务,已经百岁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从那时起,龚广才医生开始对他负责,每个月定期上门给他做健康检查,并把测量数据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几年来,周老先生有什么不舒服,就给他打个电话,龚医生基本都是10分钟赶到。“不仅随叫随到,而且真的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以前没有正式名分,现在可以叫‘家庭医生’了。”周老先生幽默地说。 周老先生称有了龚医生的精心呵护,自己106岁了还能写文章、搞研究。前不久,老人在写给国外的儿子的信中说:“我们也有自己信赖的家庭医生了,以后也别再提让我搬家的事情了。” 龚医生只是众多家庭医生式团队中的一员。目前,与龚医生签约的家庭有几百户。谈及家庭医生式服务和之前的团队模式服务的区别,龚医生称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更加细化,对居民关照也更加全面了。 居民签协议后有了归属感 香河园 最近,在朝阳区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外,常有居民进进出出前来签署《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对于正在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小区居民们兴致很高。 居民吴女士今年65岁了,谈到前几天签订的协议,她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以前看病是能拖就拖,迫不得已才去医院看病。现在有了家庭医生,一遇到问题我就给他们打电话。”吴女士患有高血压,有时吃药效果也不太明显,现在她不但可以向责任人李医生请教用药情况,还得到了李医生开出的饮食调整方案。 居民孙老先生高兴地说:“以前医生都是‘坐堂瞧病’,现在人家专程上门看我,还真有点儿不好意思。”居民们纷纷反映,签了协议书,特别有归属感。 据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自今年4月始在香河园社区起步,目前每个小区都已组建好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两个月来,柳芳南里已有上百户居民签约,且签约人数逐渐递增。 签约医生被误作私人医生 苗圃东里 “家庭医生式服务不是私人医生,很多居民都误认为签的是私人医生。”昨天上午,丰台区苗圃东里社区“爱心树” 微笑服务团队队长高秀萍说。 苗圃东里原有7500户居民,随着拆迁,不少居民已经搬走。今年初,社区在居民中就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需求进行了摸底,了解到有一千多户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有需求。作为在该社区已经服务了6年多的“片医”,高秀萍特地为她所在的这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起名“爱心树”。 和队员一起到居民家中签约,高秀萍称最大的难题就是大家不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签了后,我们就是私人医生了,家人一生病我们就必须入户诊治,不去就说要投诉。现在我们签了200多户居民,将来肯定会更多,光接电话进行健康指导都忙不过来了,入户诊治很不现实。”高秀萍担忧地说。“所以签约前,我们会向居民解释清楚‘责权利’,以避免居民误解。” 高秀萍表示,他们目前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接听居民电话,回答一些健康问题,为居民开展健康大课堂,特别是对小区一些有慢性病的老人、空巢老人提供量血压、建档案等定期走访活动,“活儿很多、人很少,全部入户很不现实,但队员们有时骑自行车,有时搭个三轮车,仍会尽力入户”。 ■记者调查 居民所需超过医生力所能及 记者了解到,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与居民签约以来,居民和团队医生是各有所盼。 居民们呼吁家庭医生式服务能真正走进居民生活。有居民表示,目前看,签约和不签约没有实质区别。“签约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我想大家都盼望这个新举措能带来切实的方便和用处。”丰台区彩虹城社区一居民称。“网上有很多健康、饮食知识,有很多病症状分析。我身体不舒服了,打电话给社区服务站的医生,他们为我解答这些问题。现在签约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医生可以不上门,仍然是通过电话解答这些问题,我实在弄不明白这个签约有什么实质意义。” 也有居民质疑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医疗技术和水平。“家庭医生要求是全科医生。能在家门口看病是好事,但万一看出毛病来怎么办?还有通过电话能看什么病?”西城区宣东社区一老人对签约表示担忧。 部分居民称,对协议书中团队可帮居民转诊并帮助居民联系医院预约挂号的内容很感兴趣,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反而勾掉了此项内容。“我们只能帮居民联系有合作的医院,转诊的居民多需要到有名气的大医院、请名专家治疗,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一家庭医生式团队负责人称。 和居民的迫切需求相比,不少家庭医生式团队队员称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活儿多钱少责任大。”队员们纷纷反映。“原来我们就是‘片医’,不签约,也没有责任。但是一旦在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医生们反映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责任问题,还面临着大量的具体工作与经济压力。“这一段时间没日没夜地跑签约、接打电话、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接受健康咨询并指导回访。目前签约的大多数都是有慢性病的老人,对于这些患者往往每月数次上门,白天还要保证卫生服务站内的工作。另外,感觉每个月两千多元的工资,除去电话费和交通费,就很紧张了。” ■部门回应 家庭医生式服务需逐步完善 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称,自去年底以来,北京市已在各区县逐步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目前,全市所有区县相关卫生服务站均已开始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城区内部分地区已正式运行。由于各地区进展不同,家庭医生式服务将在明年底实现各街道的全面覆盖。 该负责人表示,在正式实施过程中,按照1:600的计划比例,卫生部门会根据需要调整医护人员数量,同时会完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关医疗器械并保证医疗团队的行医水平,以胜任居民的基本健康咨询和治疗。 他还解释说,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同于“家庭医生”。北京实行的家庭医生式团队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团队并不提供随叫随到的上门服务。目前团队上门服务主要针对空巢、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孕妇等确实需要的人群。签约居民同样可通过电话进行健康咨询。“家庭医生式服务实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还希望居民能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 ■链接 居民为家庭医生“画像” 居民王丽丽:现在大家大小病都跑大医院, “专家看感冒”,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家庭医生把着居民健康首道关,并且要应付一家老老少少的病。所以医术一定要过硬。这样大家病了才会先找家庭医生,大病了才转诊,以免去医院排队挂号、排队看病、排队取药。 居民吴老太:我家老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我曾多次想找一个家庭医生。我觉得这个医生应该很熟悉病人的情况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情况,不用每次都讲半天。 居民刘先生:我理想中的家庭医生要真诚、热心、有爱心、可以做朋友。原来也有朋友做医生,家人生病时也会电话求助,一两次没问题,次数多了就不好意思再麻烦人家了。如果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能切身提供指导意见,双方在这种基础上做朋友,估计就没有欠人情的不安了。 居民李立群:家庭医生手里都有居民的健康档案,我感觉如果能督促居民进行锻炼,能从饮食、生活习惯上解决掉一些亚健康时期的毛病,预防生病,就非常得力了。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