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每周急救话题】解酒药到底有没有用
近日,全国各地交管部门正在严查酒后驾车。一些既贪杯又怕罚的司机不禁动起脑筋,各类所谓的解酒药和酒精测试仪一下子成了热销品。这些产品真能为酒后驾车保驾护航?专家指出,解酒药并非万灵药,司机切莫心存侥幸,酒后驾车害人害己。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20%在胃中吸收,其余被小肠吸收。乙醇被吸收进入血液后,最终要靠肝脏来解毒,乙醇先是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酸,最终分解成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人酒量的大小,完全由体内分泌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多少来决定。而这两种酶的多少,是先天形成的,目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增加这两种酶的分泌。那些喝酒容易脸红、上头的人,正是因为体内缺少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所以不适合喝酒。在我国人群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缺乏者约占1/3。 市面上所谓的解酒药,都只是缓解酒后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并起到一定的保肝护肝的作用,并不能降低血液内的酒精浓度,帮助司机逃避检查。医疗处置对酒醉患者采取的多为催吐、加速排尿等代谢疗法,短时间服药以促使血液加速代谢酒精的说法缺少科学依据。而且一些产品为了制造解酒假象,会暂时麻痹服用者的神经系统,使其不觉喝醉,酒量大增,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常见的中药解酒方剂,大多含葛花(根)、黄苓、黄连、柴胡等发散降逆、醒脑提神的药物(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醉酒症状)。除了葛花对肝脏有一些保护作用外,其他药物根本没有促进酒精代谢、替人体“消化分解”酒精的作用。即使是临床用于解救酒精中毒的西药——纳洛酮,也有昏迷催醒、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组织供氧、恢复脑细胞功能、抗休克、解毒等作用,但这些仅仅是解除酒后不适而已。避免伤肝,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喝酒、不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喝酒。 |
| |||||
Copyright © 2009-2024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