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预防

北京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
日期:2009年08月20日           来源:北京卫生信息网
附件内容:暂无
【字号:
    1983年我国首先发现并报道神经管畸形儿占围产儿(指孕28周到生后7天的新生儿)死亡的1/3是在北京的顺义县。1986年-1988年,我市首次对14万围产儿进行了出生缺陷监测,其结果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5.5/万,居全国中等水平;检出畸形以神经管畸形为多数,其发生率为41.3/万,占畸形总数的35.72%,排在第一位,与全国水平相比为高发地区,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其次为唇腭裂、指(趾)畸形和肢体畸形、先心病,与全国情况相似,发生率城市高于农村。1996年北京市卫生局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地区性的出生缺陷监测网络,自1997年1月1日开始,全市所有能接产的医疗保健机构作为常规工作开展出生缺陷监测,按照卫生部的规定监测23类出生缺陷,每发现一例出生缺陷的新生儿须填出生缺陷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当地妇幼保健机构。
  (一) 我市出生缺陷发生总率呈上升趋势
  据监测数据显示:1997年\u20142008年北京市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以2003年以后上升明显。1997年北京市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90.78/万,2001年为104.21/万,2007年为180.68/万,2008年为170.82/万。十年间,出生缺陷发生总率上升了一倍。
  (二)各类出生缺陷发生率有升有降
  分析具体的出生缺陷种类显示:我市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及脐膨出和腹裂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神经管畸形和总唇裂,十年间分别下降了84%和71%。由1997年的13.88/万、16.59/万下降到2008年的2.09/万、4.68/万。而先天性心脏病则明显上升,是所有出生缺陷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上升了9.32倍,由1997年的7.01/万上升到2008年的72.37/万。
  2008年北京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外耳其他畸形、并指、尿道下裂。原来多发的神经管畸形从1997年的第二位已退到10位以后。
  (三)不同年龄组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不同
  随着职业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不断变化,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孕妇的年龄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低龄产妇(<20岁)及高龄孕妇(≥35岁)的比例不断增加,尤其是近3年更为突出。高龄孕产妇的比例由1997年的3.0%上升到2008年的11.15%,而低龄孕产妇也由1997年的0.2%上升到2008年的0.6%。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显示:低龄孕产妇及高龄孕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97.10/万和157.32/万;而20-34岁孕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106.32/万。
  (四)出生缺陷发生的地区分布
  据监测统计,2008年我市共发现出生缺陷儿1388人,其中出生在城4区医院的有407人,占33%;出生在近郊区(包括门头沟、房山区)医院的有652人,占46%;出生在远郊区县医院的有329人,占23%。出生缺陷发生率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见下图)
  (五)对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情况的初步分析
  1、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近几年我局不断加强产前筛查与诊断网络的建立,使我市产前诊断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既往较难诊断出来的出生缺陷在围产期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发现;二是强化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大大减少了出生缺陷病例的漏报。三是婚检率的急剧下滑,失去了控制出生缺陷发生落实一级预防措施的平台。四是高龄及低龄孕产妇比例的增加,环境、食品的污染、滥用药物等不安全隐患及遗传因素都会导致出生缺陷的发生。
  2、出生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防可控的。我局从8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公认的三级预防措施原则作了大量工作,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神经管畸形、总唇裂、脐膨出、腹裂得到了控制和减少。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先天愚型、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短缩等缺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和减少。

 
网站导航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网站帮助     | 隐私安全
Copyright © 2009-202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瀚铖盈佳(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